我爱上了苏轼......
千年的宋河携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上浓墨重彩地抹了一笔后就头也不回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它滚滚地流过了广袤的原野,牵着齐鲁的山川星月,迎着“春秋”的风霜雨雪,决绝地向大海奔去,奔去。留在宋河身后的是一卷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册,是一幅让后人引以为自豪的《清明上河园》,还有一部浸润着大宋灵韵的、器宇轩昂且又宛转深情的宋词。
大宋王朝到处洋溢着的诗情画意的文化气息至今让很多人为之倾倒着迷,那些就连柳枝也能摇曳出清丽词曲的文化氛围曾经造就了多少诗词大家啊。苏轼就是大宋文化星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几天我一有空就拿着《苏轼》来看,我被苏轼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深深地吸引着,我被他与众不同的诗家风范感动着,更被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着。我迷上了苏轼……
以前,只要我看到有关介绍苏轼的文章,我都会拿来认真地阅读。我喜欢他行云如水的文笔,喜欢他豪放却又婉约的诗风,喜欢他超然处事的人生哲理。随着不断地接触着苏轼的诗词,苏轼在我眼前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也越来越对苏轼着迷了。
前一段时间几家电视台竞相播放了《苏东坡》的电视剧,我一集不落地看完了。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苏轼的专家,但我向来喜欢苏轼豪放纵情的诗词。我也效仿他三抄《史记》的习文态度,把他的诗词认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偶有空暇,就拿来品读、赏析。在反复的品读中,他那伟岸的男子汉的风采和超人非凡的气质与出类拨萃的文采,总能给我全新的感觉。在恣意汪洋的诗林词海里,苏轼的诗词文赋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
刚才,我在网上又重温了《苏东坡》的分集剧情介绍,苏子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多舛的命运再次打动了我。一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忆梦》里了,倾注了苏轼对亡妻多少的思念啊,重情重义的苏子让多少人高山仰止啊。听着那如泣如诉的吟唱,我的心和着哀婉、低沉的曲韵一起在律动着,泪涌着……苏子,真性情的好男子。怪不得小莲那么地钟情与你,倘若,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会和小莲一样坚贞不渝地深爱着这个好男儿。“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句话就出自苏轼侍妾朝云之口,她太懂苏轼了。记得这是我几年前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故事。苏子问他身边的人他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的说是治国安邦之道,有的说是儒家的米粮仓,有的说是道家的中药店,苏子只是笑着摇头,只有朝云说出了他的心声。好想穿越时空隧道,像朝云一样整日相伴于苏轼左右,与他共度风雨人生。
每当走进苏轼时,一股不可遏制的冲动就会莫名其妙的升腾起来:想为他?去冷风中的苍凉,想为他煮一壶热酒驱除荒岛上的湿瘴气,还想和他一起耕种秋冬霜雪的艰涩园地,更想与他同舟共济渡琼州海峡,齐唱一曲“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有奇绝冠平生”的豪气歌。我迷上苏轼,是敬慕他在艰辛苦楚的人生困境中那种泰然待物的坦荡心境。
他不会阿谀奉承,他不会投机钻营,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他敢于站出来抨击时弊,就是知道会有不好的结局,可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还会驱使地谏言。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太不适合在纷争倾轧的党羽之中演出,因此,在王安石新法的漩涡冲击下,在那些心怀叵测的奸佞的小人的挤压下,他离开了朝野,宦游江湖,也就是由于他的这次贬谪,才成就了杭州西湖在我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且盛誉日隆的历史地位。
五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苏堤时,眼前歌舞升平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漫步苏提,眼前翩飞的紫燕在依依的翠柳间欢快地穿梭着,幸福地筑建着它们的爱巢。粉红的桃花笑盈盈地迎接着踏春的绿男红女们。这不就是苏轼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吗?倘若苏轼现在还在西湖时,我一定会端着酒杯,走到“三潭印月”的湖心亭里,敬他一杯酒,感谢他给后世留下的饕餮精神大餐,然后,为他研磨铺纸,看他如椽的大笔是如何抒写“水光潋滟晴方好”的……
历史总爱和像苏轼这样的人开玩笑,这么一个勤政爱民,才华横溢的人却因为天生爱与文字为伍,就会招致横祸无端飞来,差一点断送了这位词家的性命。“平生文字为吾累……”可他刚从阎王爷那里逃离出来却又吟哦上了……我喜欢的就是苏子的这种性格,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他即兴作诗赋词的大家风范。
“乌台诗案”让他倍感人世的苍凉。每逢看到苏子九死一生时,我的心就会刀绞般的疼痛。记不得以前在哪里看到的有关“乌台诗案”的冤案介绍了,我记得冤案中讲到了曾经和苏子要好的朋友沈括在他危难之时不但不拉他一把,反而落石下井,看到此,我的心也和苏子一样凉透了。我从此开始对沈括的“梦溪笔谈”反感了。一个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有一席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起码的道德素养,像沈括这样没有怜悯之心的人怎能让后人叹服呢?沽名钓誉、尔虞我诈是那些小丑所为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朋友。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家”们都应该具有能在世上站得住脚的品行和人格,他们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就如苏轼那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至今仍在天宇之中引吭高歌着。我喜爱苏轼“海南百川,壁立千仞”的风度。
以前,我对于红烧肉是不感兴趣的,那次的西湖之行,让我喜欢上了“东坡肉”,更喜欢上了苏轼。当夕照留在了“平湖秋月”之时,我们走进了一家餐馆。看着那些食客们都在有滋有味地夹着一块红烧肉细嚼慢咽时,那种淡淡的酱香味携裹着的肉味逗引得馋虫直在的我胃里蠕动着。当服务员捧着一只陶罐来到我的餐桌时,好奇心让我马上掂起了筷子。揭开陶罐的盖儿,妙曼的热气中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我细细地嚼着,慢慢地品着。这色泽古雅、香软不腻的“东坡肉”从此让我喜欢上红烧肉。在我国泱泱如海的饮食文化史册上,苏子也挥笔抹上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喜欢苏轼具有这样的生活情调。
时代造就英雄,磨难成就诗家。苏子刚正不阿的性格决定了他一波三折的命运。每次的磨难都能让苏子在思想上发生一次重大的变化,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苏子那种通达、旷世的人生态度总能让他安然处事。至今我的手机里仍然保留着几年前储存的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每当我失意时、郁闷时,我就会翻出来读读那首词,再想想苏轼九死一生、险象环生的人生历程,我心就会释然。这首词就是苏轼赐给我的“护身符”。“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喜爱的就是他的这种精神境界。
此时《苏轼》就在我的身边,再次与他一起踏上那块荒岛之地时,心痛之后是对他无比的敬仰。贬谪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册上是一朵奇葩,它美丽的外表下包蕴着无数个伤感而又凄楚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上的名家在此流放过,甚至差点葬送了他们的身家性命,才造就了这些贬谪心曲成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千年前的荒蛮之地也就曾因苏轼的光顾而变得光彩照人了。历经了三年的磨难,尝尽了人间的苦涩,在那座孤岛里,苏轼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勤奋创作,进一步诠释了“《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用时”的逆境之中的文人气质。
我喜欢苏轼,有时曾幻想过自己若是苏轼同时代的人,我一定会不顾一切的追随着他,决不让他独自舞清影,我会与他把酒对饮于清风明月之下,携手浅唱于青山秀水之中。一天的劳作之后,我会为他温上一壶亲手酿的米酒,再做一碗“东坡肉”,一起端到他的书案前……
苏子,你知道吗?此时的风雪之夜,有一个女子在为你写诗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