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论李清照的词中风情《水月北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齐州章丘人(现济南章丘)。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收录于《涑玉词》辑中。其父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学家。南宋初,丈夫病死,清照遂流离于越州、杭州一带。她的那首绝唱《声声慢》就创作于此时,是一位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杰出成就的作家。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甜蜜的生活,后期多写其多悲的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作品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的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切律,崇尚典雅情致,并提出“别出一格”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清照似的早期作品善于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用以表现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酩酊大醉之后,“晚”便成为全词的字眼。因为“晚”,才会心情烦躁;因为天色已“晚”,才会担心回家会被丈夫责骂。在酒精的麻醉下,一系列的高潮成为全词生命力。从“误入藕花深处”,再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女词人细腻生动的语言,给全词勾画出欢乐的气氛。读者似乎沉醉在诗中,为那醉了的女子担心,余意未觉之际,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在李清照后期的作品里,不难看出其词句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然而全词开篇的一个“愁”字,让人忽焉想起,此刻身处在爱情温床里的李清照,依然走过人生的大半美好时光。随后的词也将陷入一股股浓重的哀愁。如永昼的云烟,弥漫在漫山遍野。而这,似乎是在所难免的。
这首《醉花阴》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写的这首《醉花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然而或许是出生于北宋由盛转衰的时期,面对北部的异族部落的连年侵扰,以及当朝对于主站派的排斥,在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那一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佩服项羽的精神。同样是失败者,同样背靠大江,项羽想的是壮烈战死,赵构想的却是苟且偷生。在诗的开始就鲜明表明了人身的去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豪杰,为国家设立功立业;即使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李清照和许多爱国人士一样,对南宋政权的现状不满和失望。她所盼望着有忠勇之士横刀立马,抵御强掳,收复国土,重整山河。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宋钦宗靖康二年,大金北犯,先后掳走当朝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中原的唯一统治权力中心面临交接危机。
随后赵构在江苏临安发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新建立的南宋代替北宋。
在金军的几次南下的大规模军事举动的背景下,大批流民纷纷南迁。
这其中的一个女子也在南流途中。
多年之后,在面临丧夫之痛,遇人不淑的人生之中,曾经貌美的女子,在某个黄昏,某个秋后的平静的日子里,忽然发现梳妆镜前的这个女子,竟然不是自己了!
她无法相信,这个对面的人竟然就是曾经的李清照!
这哪里还是自己嘛,分明就是一个写满沧桑的老妇。她在嘴角嘟囔者,突突的又是一惊,我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尘满面,鬓如霜”。
说的是人生,想的也只是一种过去。年轮深处,沧桑数载已弹指。
哀嗟之声唯是。
然而这个曾经的大家闺秀,怎么可以这般叹息呢?
姑且不管吧,都已经是过往,说什么也没人在意了。
然而似乎回首处,只有一些零碎的东西:一首小词,一个男人,以及一些欢笑。
深秋的黄,只有眼前的簌簌飘落的梧桐,以及窗外的黄花。
“人比黄花瘦”。
那竟是一种绝妙的景色。可是,那词丽的女子又在哪里呢?
时光荏苒再三,那吟唱的女子又在哪里?
那些和着绵密的柔情又在哪里?
(二)唯不过那首《声声慢》
女子的咿哑,抵不住的寒。
悲凉与人生的空虚里,女子禁不住脑海翻滚的波涛。迅笔写下的九十七字的绝唱: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人最大的癖好就是将方块字熔进时间,熔进空间,甚而熔进灵魂。。然而那些火花似的东西,如果能够写进历史黄页里,死后有人能够读到并且感到了其中的超时空的搬移,那样子所带来的成就,或许这老妪最后的荣耀,不是么?
那梳妆台前低喃的女子是李清照,而九十七字的词成就了易安词词风的璀璨。
一个文人能够达到一种“风”,或许,这种至高的赞誉在一个女子看来,也不及赵明诚的一点点疼爱,然而,在宋词曲目里,能见到《声声慢》,默然读之,那感觉真比一块棒棒糖来的甜蜜。(可前提是,必须要有人送,呵呵!)
一首〉《声声慢》,人生的大悲恸,沧桑数载,婚姻离散,颠沛流离的后半生。在词方面已经有过多的光环与荣耀的李清照,在面对时间的结局上,是否只是一声声嗟叹,止不住的惘然,一句句轻然,弹指的命运,又或者是死和生的长篇论断呢?
当然,李清照是女子。于是在过多关注她的诗词创作的同时,也在思考一种小女子的无畏与轻然面对人生结束的思考。
历史总给人留下种种可能,而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却让我们认识了这个词人身为女人的最后想法。
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后的长叹——”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发现原来“愁”的定义可以那么浓,那么深,那么浓重。
当时光远去,女子的背影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