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湖
南湖是九江城内一条非常很普通的人工湖。她既没有西子湖的浪漫柔情,也没有太湖的波澜壮阔,更没有甘棠湖的婀娜多姿。
远远望去,她就像一位青春艳丽的花季少女。烟雨里踏着零星的细步,向着湖的对岸慢慢走来。仔细一瞧!少女此刻正穿着绿色的花边长裙,瓜子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黛眉下顶着一双水灵灵宛如蓝宝石的大眼睛。屹立在四月的春风里,杨柳依依。
很早以前就听说她很美。是的。南湖虽然离我的宿社并不太远,大约也只有300米的样子,走路去也不过几分钟,但是我至今都没能与她亲密的接触。想想来到九江这个魅力城也快两年了,一直都没有个机会,为此不惑有点遗憾。好来!今日下午难得的空闲,难得的惬意,于是我带着一本《朱自清散文集》,踏着早春的步伐向着南湖走去。
此时的南湖,宛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混杂在下班的人群中,听着四周传来的车鸣、鸟鸣、虫鸣以及人们的欢呼声,仿佛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
四月的九江城是个梅雨季节。独自行走在去南湖的烟雨里,心微微地触痛了一下。道路两旁栽上了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红红的,淡淡的,各式各样,就像顶着个大帽子,歪着个小脑袋,宛如一群淘气的孩子,仿佛是在迎接着那位远方来的客人。此刻,孩子们脸上的玉珠还没来得及散去,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群英勇神武的士兵,姿态万千屹立在黄昏绵绵的春风里。
大约五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南湖广场。广场四周都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早树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近看,他们就像天安门广场上的仪仗队,英姿不凡屹立在风雨中;远看,整个广场就像一座宝塔,在夕阳的沐浴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宛如李天王手上的“凌霄宝塔”。树木的四周铺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早儿,在微微的风雨下,宛如一群打着油纸伞的少男少女。男的,阳光帅气;女的,出水芙蓉。
春风佛过,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清香,混杂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此刻,不远处的歌声也响起来了!花下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草丛中各式各样的蝴蝶嬉戏着飞来飞去,人们也跟着舞了起来。人群中,不只是年迈的老人,还有年轻的都市丽人,多姿多彩,各个年龄段都镶嵌在里面。放眼望去,就像一道丰盛的晚餐。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广场的尽头,是用花岗岩铺成的人行道。宛如一本本红色的教科书,花岗岩上刻有自建国以来“感动中国”的风云人物,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着,仿佛是在教育人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人行道靠近大马路的另一边,是用大理石雕刻的生肖图像所围成的栏杆,生肖图像下面的石头紧接着写上了一句句温馨的祝福词,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栏杆大约只有100多米左右,栏杆的下面是一个荷塘。安静的荷塘似乎盈漫着一股清香,不远处游来了一群欢快的鱼儿,尽情地在荷塘里玩耍着,欢笑声荡漾在风雨里。此刻这一点都没有破坏南湖的宁静,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天然的“集宝盆”。荷塘的四周都是柳树,细细的柳絮之间夹杂着一丝芳香泥土的气息,层层的柳枝间似乎有一抹绿意。
荷塘是南湖的一部分,她的尽头与南湖相接的非常巧妙,宛如一对相依的恋人,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相拥在那里观赏着黄昏时分的晚霞。
南湖的四周,修建了各个朝代的阁楼。在晚霞的照耀下,散发着闪亮的光芒,宛如一片人间仙镜,此刻我就是仙镜里的神仙。阁楼周围同样围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向前走去,就能够看到一座桥横渡在南湖的脊梁上。沿着桥一直往前走,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公园,公园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公园的外面是一栋栋欧美风格的别墅群,公园深处是一座小的竹林,此刻静静地靠在那儿。珠联璧合。竹林里有着一张张石椅、石桌,大约有百来个,一对对恋人相拥在这里,如诗如画。
竹林的外面是另一翻天地。别有洞天,工厂,公司,学校......这里也是南湖的最南面。继续沿着南湖向东而下,我们又能看到一座桥,桥的两边是几株参天大树,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直插云霄。桥的另一边是南湖的北面,彼此之间夹着一条泥汀的石子路,石子路的两旁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儿。沿着石子路继续而下,风里又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夹杂着青草味儿,还有各式各样花的清香,微微的都在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我又回到了刚开始的出发点。天色也慢慢地暗了下来,此刻纵使是有点不舍,我仍要与她依依告别。我也应该回去啦!学校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放眼望去,整个南湖在夜色下,就像一个大型的龙盘,盘的四周缠绕着几条蛟龙,彰显着国泰民安的盛世。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停地在想:南湖真的很美!美的不是山,也不是水,美的是九江城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