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想起战友

想起战友

2013-10-22 14:11 作者:1314 阅读量:46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喝着热情洋溢的酒,唱着撼人心魄的歌,想着真挚的战友友谊,我们的眼睛都潮湿了,我们终于相拥而泣,共同叙说着战友的涵义。

中等的个头有精神,满脸的微笑见真情,从认识他的那天起,我就认定他将是我一生的朋友,二十多年了,我们之间不缺的就是深深的友情。平淡而无奇,朴实而真诚,这便是我眼中的友人印象,而他的性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平凡---夏佑前。

那年初,团政治处军校考试文化补习班开课时,四十余名高中学历的战士齐聚团部进行预选,最终取得报考资格的仅仅过半,在这其中,有我的黄冈老乡十五人(红安一人,其他全部为浠水人)。作为政治处的通信员,我经常给学员们送信,渐渐地,我与这批乡友中的精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直至今日,大多数还保存着深厚的友情,更有多人常常保持着通讯联系或家访,而他则是与我保持密切关系者之一。

夏佑前来自一营一连,驻地处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山区,距团部林西县大营子乡有百里之遥,其前哨连队的性质决定其生活条件的艰苦与文化生活的匮乏,但他却是一个乐天派,摄影是其特长,写作是其爱好,打乒乓是其强项,拉小提琴则是其追求,而唱歌则是显其潇洒......

作多同县老乡,我与佑前又同属一个镇,两家相距不过十里之距,虽然学生时代并不相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交往。半年的文化补习之后,参加考试的15个乡友近乎人人如愿以偿(仅仅有一个落榜),同一年考上15人不仅是本团历史上第一次,而同一地区就占14人更是让人惊呼奇迹,为此,团新闻干事吴贵专门在《前进报》作了专题报道。虽然我因故没有参加当年的考试,但我还是真心地祝福他们的成功,因为他们与我一样都来自农村,来自那个高考竞争太过激烈的黄冈,更何况,考试的成功也意味着他们人生将会发生巨变。看着他们个个笑逐颜开的模样,羡慕之外,我更是对他们充满崇敬之情,毕竟,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而佑前则更是充满传奇,因为他参军之前,刚刚是三年的篾匠出师之时......

翌年,我与另一位未参加考试的老乡蔡晓凌也报名了,本县唯一城镇户口的上年落榜者郭小列则再战江湖,相比较他们二人,我有些遗憾,因为新兵生活结束便上机关的我缺少缎炼,在军事考试中单、双杠未过关,从而失去了上称心专业的机会。另外,从本团调出的两位浠水老乡吴小鹏、王小平也先后从十二师考上大连陆院,因此,同年入伍的本团浠水老乡考上军校者共计18人。几年后,老乡们毕生分配工作时,只有5人回了本团,这其中便有夏佑前。

应该说,佑前有能力也有专长,但在官场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带兵经验丰富且大受下属欢迎,但不会溜须拍马总是枉然,而他的性格与我真的很是近似。好不容易等到擢升指导员之机,偏偏又遇上部队精简整编之时,无奈何,带着一丝遗憾,九二年底,他转业回了老家。先是在白莲镇农行工作,几年后又调入县农行,从成家到买房,从买断工龄到开专买店,从炒股到如今广州打工,真可谓充满坎坷,但不论如何,他始终是我真心的朋友,永远不会淡忘的朋友。

几多欢乐,几多离愁,就是战友之间少不了的也是牵肠挂肚,谁不想朋友开心快乐,谁又不希冀自己的友人事业有成。在部队,我与他真诚坦荡,分别后,我与他也少不了彼此关怀。每次回归故里,我必定与他相聚,连他的家人几乎都与我熟知。2007年8月,我还专门从广西转道广州看他,得知他就任车间主任之职且收入可观,我也为他高兴不己。

两年不见,他在为自己的人生苦苦打拚,忙忙碌碌中却又不小心惹出一段情变,不管对与错,该走的终究随风而逝,而该来的却又是如影相随。不同的,只是往事如风,那些让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不仅仅只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还有那曾经轰轰烈烈的爱留下的结晶。爱己远去,亲情难忘,当十七岁的小姑娘与年长六岁的继母嬉戏之时,或许他的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或喜,或忧,亦或……

翻开过去的历史,打开尘封的记忆,我总是对战友之情最是眷恋,再过十年,二十年或更久,岁月定会催人老去,而不变的永远是我们彼此之间至诚的心。想起部队,就会想起战友,想起战友,就会想起夏佑前,这已经成为了不变的定律。虽然如今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情必定天长地久,我相信。

希望佑前生活美满,好运连连,也希望他常常想起我……

好相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想起战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