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北望 之历史的天空
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山河壮丽,姿态万千。由于海拔和纬度的影响,以横亘在祖国版图居中的秦岭为主,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为分界线,分成了气候环境很大不同的两大板块---南方和北方。以秦岭示例:秦岭以南,气候温暖湿润,秦岭以北则干燥寒冷,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入冬以后,北方大地封冻,大河结冰。而南方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际上,在一定情况下,北方的寒冷也是针对冬天而言,因为北方四季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温差极大,该冷的时候特别寒冷,该热的时候,也照样炎热,酷暑难当。这也是所谓的中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吧。
我所居住的县城克旗,属于北方中的塞北之地。塞北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袁安传》:“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馀部不知所属。”那时所称塞北,是指长城以北,长城是人工要塞,它的北面,古人就泛指为塞北了。
克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着悠长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早在6000年前,它就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氏族---商。商氏一族聚居在克旗境内的百岔河畔,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据史学家考证,在公元前2000年至1600年间,商氏一族从克旗的大光顶子山出发举族南迁到了山东的曲阜先立王国,后又灭夏建立了王朝---汤。到了公元前1300年,汤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迁都后,一个逐渐完善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基本成型,也就是今天史称的商汤王朝亦称殷商王朝。
沃野千里的北方大地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大的发祥地之一,其他地方如夏家店,红山等地也发源了无数个农耕氏族,(克旗的商族只是其中之一),同时也发源了包括东胡、匈奴、突厥和鲜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游牧氏族在内的草原氏族。时至今日,这些氏族或者说是民族有的被灭种或同化,如突厥、鲜卑、乌桓、羯,有的则顽强的生存下来,演化绵延到今天,如蒙古(东胡一部分)、满(女真)这两个民族。还有几个人数不多的民族也延续下来,他们是由通古斯一族分裂演化而来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三族,这三个民族的人们,至今仍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吉林黑龙江一带。生活在这里的还有朝鲜族等其他民族,现在有人怀疑朝鲜一族应是商的一个分支所演化,不管是与不是,这个民族同中华民族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北方的民族构成复杂多样,各民族对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强烈的占有欲和扩大欲,造成了北方历史上几千年中战火频发,战乱不断。大好河山在历史的进程中狼烟遍地。古人和古史记载者称这些氏族为“胡”。胡,乱也,不知所以、未开化也。表现出古人对这些氏族的态度。
世界四大文明的中华文明(汉文明)能够发展到今天,我们实在是要叩谢一个人,他就是西晋时的汉将冉闵。
公元316年,也就是西晋末年,五个北方游牧部族匈奴、鲜卑、羯、羌、氐趁着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国势虚弱,大肆入侵中原,一路上烧杀抢掠,居住在北方的汉人几乎被屠杀殆尽,造成十室十空,赤地千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晋书》上这样写到:“北地沧凉,衣冠南渡,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屠杀干净”。为了求生,躲过灾难的一部分北方汉人顺着黄河流域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所以史称“衣冠南渡”。
五胡乱华是中华文明的大灾难,五胡侵入中原后,继续烧杀淫掠,总数为2700万的汉民族,最后被杀的只剩下不到五百万,(也有人考证西晋时汉民族总人口为1600万左右,五胡乱华后仅存300万)《晋书》中这样记载了羯族石勒的一次大屠杀:“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残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杀了之后,竟烧熟了吃掉,实在是与野兽无异。(还有人举例说五胡把汉女充作军粮,称为‘两脚羊’吃掉了五万人,没有查到史料,不敢忘言)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汉民族不但会亡族灭种,中华文明也会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就会和另外三大世界文明一样没有了延续者。在这危机关头,一个汉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前面提到的汉将冉闵。
冉闵带领着的,是“乞活军”的一支。乞活,顾名思义,要求活着的意思,可见当时情况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冉闵率领部众浴血奋战,与胡狄十战十捷,并灭掉了羯氏一族,解救了汉民族的危亡局面,说冉闵是中华文明的保卫者一点也不为过。
冉闵是不是民族英雄?他的“杀胡令”对是错?还是留待后来人去评说变的吧。
写下以上这段文字,不带任何偏见,只是据史而论,历史就是历史,是无法扭曲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