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过石板桥

过石板桥

2013-10-14 03:21 作者:陈传龙 阅读量:2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淮滨拉了一车旅客,去上海。上海在东南方向,但淮滨往东没有向东的公路,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向西行驶,到夏庄上106国道向南,至潢川县转312国道,向东,沿312国道可直达上海。这样走下来,等于走了四方形的三边,多行驶一百多公里。有当地旅客提出,前面有条小道,向南可直达312国道,立即有旅客反对,那条路上有条河,过不去,支持的人说,河上有小桥,大货车都能过去,还信誓旦旦地说,年前回来就是从哪儿过的。听说有小路。

春运期间少跑一百多公里,不光省油,更主要的是能节省半天时间,春运是挣钱的黄金时间,半天能挣不少钱呢。我跃跃欲试,征求旅客的意见,绝大多数旅客都同意,他们早半天到上海,就有更多机会找到工作。

按照旅客的指点,我从一处不知名的小集镇转弯,向南行驶,路面不是太好,有石子路,间或有土路,好在天气晴朗,没有泥泞,行驶比较顺利。

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前面果然出现一条河,也如旅客所说,河上有桥。但这是一座什么桥呢?河宽五十多米,中间用石头砌了几座桥礅,桥礅上搭了两排石板,间隔宽度与车轮等宽,也就是两排独木桥,要过桥,左右两只车轮各走一条独木桥,要恰好走在独木桥中间,如果一只车轮偏了,另一只车轮必然也会偏。问题远非那么简单。两只前轮的后面还跟着后轮,得保证后轮也得走在桥中间,不能有偏差。也就是说,左边的前后轮要走一条线,右边的前后轮也得走一条线,四只车轮都得走到独木桥的正中间,才能安全通过。

说了那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车轮沿直线走,就能保证前后轮一条线。换句话说,车轮沿着独木桥的中间线行驶,就能顺利过桥。话又说回来了,坐在上面开车,看不见下面的车轮,没有参照物,不知道车轮所处的位置,即使偏差了,若发现不了,不能及时调整,小偏差就会成为大偏差。有经验的司机只要往驾驶座上一坐,就能准确判断出四只轮子所在的位置。我开了多年车,感知车轮位置不是难事,最大的困难就是心理作用。若是在平地,沿一条直线开过去,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我打量着奇特的桥,心里一阵阵紧张,车并没停下来,眨眼到了河边。河里有水,不多,缓缓流动,更为过桥增加了难度。我在《过漫水桥》里说过,看流动的河水容易产生错觉,目光不自觉地就随着流水向下游移动,手里的方向盘也会随着错觉转动,致使车轮偏离路线。

要顺利过桥,必须在上桥前,把车身子调直,前后轮一条线,否则,就不能保证前后轮都在窄窄的石板桥上。离河边十几米处,我目测一下,确信车身是直的,与石板桥成一条线。

眨眼,车前轮已经下了路,驶上了石板桥。我极力镇定下来,克服恐惧心理,不再胡思乱想。凭感觉我知道,两只车轮在石板桥的正中间,可以放心地往前行驶。走这样的路,要保持匀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容易出问题,太慢了会脱离平常状态,造成心理压力,产生错觉。

车上静极了,刚才还有说有笑的旅客们,此刻噤若寒蝉,谁都知道,万一出现事故意味着什么。

前轮上桥不久,微微震动从后轮传过来,我明白后轮也上了桥面,四只轮都在石板桥上了。过桥真正开始了。

石板很平,上面糊了一层泥巴,黄色,悬在河面上,如两条黄带子。车稳稳地行驶在上面,没声音,车厢里也没声音,只有机器呜呜转的声音,不大。河水不多,薄薄一层,缓缓地流,我瞟一眼河水,立即收回了目光,怕产生错觉,不敢再看。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前方,照得石板桥黄澄澄的,我盯着石板看,只当那是路,是车间里的高架地沟。高架地沟是平地砌起的两道墙,近一人高,一端有斜坡,车开上去,修理工可以在下面修车。高架地沟不少人不敢上,曾经发生过侧翻事故。上高架地沟有参照物,或房子,或墙壁,石板桥建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没有参照物,车行走得直不直,前轮到了哪个位置,后轮到了哪个位置,只能凭经验判断。

手中的方向盘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动不行,不动就不能调整方向,车轮有偏差了,不动动方向盘及时修理偏差,偏差就可能扩大,后果可以想见。乱动更不行,更容易造成严重后果。要把方向盘转至恰到好处,全凭感觉,估计开车经历短的司机,不会有感觉。

在桥上行驶了二十多米,我完全战胜了恐惧心理,自如地往前开了,像在平地上开车一样,好像还踩下一点油门,车速加快了呢。车稳稳地过了桥,旅客们吁了一口气,我也吁了一口气,心情彻底放松了。

过后想想,其实过石板桥不难,难的是要克服心理障碍。很多事都是这样。

2012年12月8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过石板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