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只剩下“真”的时候,未必不是悲哀!
在这个精神憋憋屈屈地活在利益支配下的年代,“活出真性情”常常被人类挂在嘴边,当然也更神往。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上述观念,甚至还大大地为之吹捧。
1990,出生在船上,成长在船上,甚至连死都没有离开那艘船。在船上,他体会到了丹迪以及工友们给他的亲人般的照料;他碰到了迈克斯那样理解并支持他的莫逆;他邂逅了一位普通但纯真的女子,拥有过爱情的力量;他有机会观察行行色色的旅客,体察世间百态。更为重要的是在船上他创作出了大批浑然天成的优美钢琴曲,他可以花所有的时间干自己热爱的事情,生命的节奏已融入了钢琴曲中。艺术创作需要忘我,只有在船上这个他熟悉的环境之中才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打扰到他。这种简单令世人向往,这种纯粹令世人羡慕。在俗世之中,我们需要面对太多的人,需要处理太多麻烦的事,身心真正的放松成了最奢侈的东西。所以我们喜欢读陶渊明的归隐诗,欲逃遁进他构建的虚幻的桃花源中欢度一生。
1990在唯一一次冲动着要下船的最后关头睁大了眼睛贪婪地张望着陆地上的世界,他看到了林立的高楼和纵横的街道,看到了工厂里的股股浓烟听到了马路上的鼎沸人声,终于,他抬起手来将帽子远远地抛向了大海,坚决地把背影留给了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
如他说言,他所畏惧的是没有尽头的生活。
世界就像一架大钢琴,有着数不清的键,而他没有办法于此茫茫无尽之中寻得那种一切由自己主宰的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没有离开船,他也离不开船,离不开他熟悉的环境。朋友说他才叫活出了真正的自己,活出了生活的真谛。他活着纯粹就是为了活着。
看的时候我哭了,说不清究竟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太容易被感动了吧?朋友这么一说,我想恐怕自己也是被1990的真性情感动了吧!
可是,1990的生活环境就像我们物理实验中经常假设的那种理想条件,是真空是光滑。试想如果他不是孤儿一个,而是襁褓中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的父亲,那么他还会选择与船共亡吗?不会,显然不会!正是由于他于世无牵,没有被具体的人事所需要才可以“随心所欲”至死不离船。或者说不是世界不需要他而是他根本就不懂原来这个世界需要他,他的钢琴曲令人陶醉而他却不认为有必要传播出去给更多人带去欢乐,不过我们又怎么能去苛责他呢?呀,一切都是环境使然,造化支配!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我想,一个人只要还在被需要着就不可能完全活出真正的自己。
而我,更想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给自己的心找一处净土,并且尽可能地将周围需要我们的人也带入其中。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活的那么真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