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随想
“虎跳峡”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而又威武雄壮的名字!第一次见到你的名字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旁边有黑白图片,图片旁有文字介绍:虎跳峡是金沙江(长江)上的第一大峡谷,更是全球著名的大峡谷,虎跳峡位于中甸东南部,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长江江水在这里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最窄处,仅约三十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脚,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此后很久没有人提起,后来在“地理中国”栏目里好像见到虎跳峡的实际场景,只记得当时的场面非常宏大,但毕竟不能身临其境,所以感受并不大,直到在这次旅游行程单上看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石子落尽了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一直荡漾到我的梦里,这时才发现原来我心里一直藏着对它的向往。
对着旅游行程单,我感慨中国人是最富想象力的,你看老虎的威猛和峡中汹涌澎湃的江水在力量和气魄上是最可匹敌的。行程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威猛的名字和一滩威猛的水。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到虎跳峡,恨不得变成一条小溪悄悄混入金沙江……
我们的车刚到虎跳峡镇,就有一块很大的虎跳峡景区的广告牌,这里的江水是泥水样的,像一锅黄汤,却出奇地平静,江边有一只老虎塑像,它做出向前跃的姿势,虽然塑像并不怎么好,但是预示我们已经在虎跳峡景区了,我们的车继续前行,就进入了虎跳峡景区的山门,老远就能感觉到湿漉漉的水气,只见黑压压的人流顺着人工修筑的台阶下到谷底,虎跳峡最窄的地方就在眼前,震耳的轰鸣,摄人心魄,巨浪如一条条猛龙在狂舞,有如一个个怪兽在追逐打斗,雷霆万钧,一往无前,势不回头,不可阻挡。据说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为二,惊涛震天。传说曾有一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那块虎跳石,我只能一厢情愿相信,眼前的滔天巨浪就是由于它的存在。可是一出虎跳峡到下游水就格外平静,几乎和上游的上端一样是波澜不惊。
由此我深有感触:人是需要“挤”一下的,这一“挤”可能把你“挤”的更优秀。你看虎跳峡的出名就是由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的挤压、抬升,形成一条很窄的峡谷,可是金沙江的意志是永远向前,不可阻当,它要摧毁一切阻挡它的东西,因而在这里形成天下奇观。
南唐后主李煜,只有在经历亡国之痛的重重挤压后,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艺术成就也才达到巅峰,才有“千古词帝”的凄凉美名。
杜甫在长安的最初几年没有多大成就,他的诗才被用来谄媚权贵,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可是安史之乱的十年,诗人目睹国家动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亲身又经历了战乱的之苦,三座大山让他的灵魂为之震撼,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那样的传世之作,他无意记录历史,然而他所写的都和历史吻合,就诗歌成就而言人们承认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就内容而言人们称之为“诗史”,如果他生活在太平盛世,又有才华,一定是官运亨通,诗礼簪缨,钟鸣鼎食,最多不过写些歌功颂德,拍马溜须的官样文章而已。所以有人说他是“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苏轼早年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仕途陷入黑暗,心灵也跌入黑暗,周围好友的冷漠让他感到世事的无常,人情的冷暖,滚滚长江,无数的英雄人物,在重重的挤压下我们的苏轼耸肩一抖,抖落了所有的尘埃,于是他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出现了他文学创作上的高峰,也从文学的意义上使得赤壁名传千古,是黄州在最艰苦的时候接纳了他,他反过来从文学的意义上成就了赤壁。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把他赶到黄州来的朋友和敌人,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竟然成就了一个不朽的苏轼,不朽的黄州!苏轼有灵,当感到欣慰。
一九六三年,二十一岁的霍金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疾病的大山和对科学的执着的大山的挤压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
挤压可以化平凡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静为惊涛骇浪。
我的第二个感想是:重大事件爆发前往往是非常平静,发生时轰轰烈烈,之后归于平静。
虎跳峡的上游上段是非常平静的,在最窄处的虎跳石处才突然跌落,以下汹涌澎湃,在下游却十分平静。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和陈天华。屈原的两次放逐,在楚王的心里应该是非常平静的,因为楚王根本就不听他的,更因为他的政敌太强大,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他赶出去。一般的百姓是不过问政治的,我想他的流放在寻常百姓的心里也是激不起任何波澜的。可是当他向汨罗江纵身一跃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惊涛骇浪的,充满了决绝和愤怒的,他要让楚王清醒地认识到,不听他的话后果很严重!可是楚王并没有幡然悔悟,人家就是不相信他的话,他的流放也恐怕是让令尹子兰之流也是快意于胸的吧。我想当时的汨罗江畔和楚王宫廷之内的声音是一定不一样的,所以他死后在朝廷内外激起的波澜是微乎其微的,反而是格外平静。人们再也记不起那个叫屈原的人,人们也不会相信他的话,因为楚国并没有因为他的自杀而立刻灭亡,是在他死后七十多年才灭亡的!他用死换来的恐怕是出奇的平静,可怕的冷漠,和更多的有识之士明哲保身的沉默。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决心以以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挥笔写下《绝命书》。一九零五年十二月八日他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年仅三十岁。我想他自杀时一定是满腔悲愤的,那天的大海也一定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他的内心一定是勾画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全体国民都醒来了,都投入到反抗日本的浪潮中去了……然而在国内“街市依旧太平”,人们依旧麻木地生活着,我们的国家依旧衰弱着,谁人还记得那个叫陈天华的人,谁人还能忆起他的容颜……整个社会是异常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