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之退之,福兮祸兮 ――感念韩愈
——感念韩愈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很有道理的,在人世间也是多有反映的。比如被大文豪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的一生,就是荣辱相伴、福祸相依的。
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3岁时父母双亡,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今洛阳孟津);贞元二年(786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四次进士科考试三次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考中进士后,又经过三年三次殿试,未得一官半职;贞元十二年(796年)他应宣武节度使董晋之召,到汴州任观察推官(掌管狱讼之事的秘书),在此期间,写出了《马说》,大声疾呼善待人才;后经多方努力,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得以上调回京,担任四门学博士(负责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及一些平民百姓子弟的老师)。在此其期间,韩愈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师说》等;贞元十九年(803年),受“伯乐”举荐迁任监察御史,不过半年,因为民请命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宪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获赦北还为国子监博士(我国古代最高学府的校长);此后,十余年间历任河南县令、比部郎中、考功郎中、知诰、中书舍人(传宣诏命官员)等;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参谋长)随裴度讨伐淮西叛军到前方作战。班师回朝论功行赏,韩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七月转兵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被杀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朝,担任国子祭酒;长庆二年(822年),镇州王庭凑叛乱,韩愈单刀赴会,“勇夺三军之帅”,穆宗大喜任韩愈为吏部侍郎,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穆宗驾崩,敬宗即位韩愈仍为吏部侍郎。是年十二月初二,中唐“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一代文学大师阖然长逝,终年57岁。
二
韩愈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地方做过幕僚、县令、刺史(监察官),当过大学老师、校长,在朝做过纪检大使(监察御史)、国防部的副部长(兵部侍郎)、法院副院长(刑部侍郎)、中央秘书长(中书舍人)、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还做过首都的市长(京兆尹)。不仅在中央工作过,也在地方工作过;不仅在学校工作过,也在军队工作过;不仅在司法部门工作过,也在皇帝身边工作过。他的阅历之完整、工作经验之丰富、政治素质及其综合素质之极佳,是极少人能够达到的。
韩愈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开创了著名的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辞必己出”和“不平则鸣”等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马说》等等,不愧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韩愈作为一名思想家,一生都在维护着有利于当代复兴和发展的儒家思想权威性,跟佛、道以及其他对于儒家思想有干扰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做坚决的斗争。
韩愈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曾作为行军司马(参谋长)讨伐淮西叛军,并凯旋而归被提升兵部侍郎。晚年,即他去世的前两年,镇州王庭凑叛乱,他依然单刀赴会,圆满完成了他人不能为、不敢为的安抚使命,真可谓“勇夺三军之帅”也。
三
据传,韩愈入学年时,嫂嫂郑氏为给他起学名几经犯难。郑氏说:“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我就叫韩愈好了。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这个“愈”字,正是韩愈少年胸怀大志,不甘人后的最初表露。然而,韩愈虽然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但由于唐代科举制度过于苛刻,由于他不善投机钻营,当他满怀信心步入社会时,却连续八年屡考不中,未得一官半职。最后,不得不走唐代多数知识分子求仕的另一途径——投奔藩镇幕府。他与河南府法曹参军之女卢小姐婚后,卢小姐劝其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作为自己的字。
韩愈经过几十年艰难曲折的努力和奋斗,从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到地方临时工,从地方临时工到国家正式教师,从一名教员到高校领导,直至成长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原本,不善投机钻营、不看着权贵眼色的韩愈是很难取得如此结果的。正是这一“愈”,一“退”,才使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向了成功。
韩愈的成功,一是不放弃理想,执着追求。二是坚持原则,勇于变通。韩愈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应试不第连考四年,三试博学鸿词未选连考三年。之后,三次上书宰相、三次拜访权贵,但均被拒之门外。但他仍然怀抱“忧天下之心”,不学他人遁迹山林;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他不气馁、不自暴自弃、不怨三道四,而是适时采取“曲线救国”——投奔藩镇幕府,从临时工做起;为了实现自身理想,不仅没有安于临时工现状,反而积极奔走,呼唤“伯乐”;在其转为国家公务员——大学老师、甚至大学校长之后,依然奋发向上,最终步入国家领导阶层。走上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迎接法门寺释迦佛指骨,百姓荒掉产业,竞相施舍。韩愈认为佛教教人无为而徒食,无益于国家。于是,他不但没有明哲保身、缄默不言,反而奋不顾身上《论佛骨表》力谏,主张驱僧尼还俗、焚毁佛经、改寺院为民舍等,公然向皇帝说“不”。因此,触怒了宪宗,责问韩愈竟敢对信佛的当今圣上说三道四,要用极刑将其处死,幸亏裴度等为其求情才免去一死,被逐出京城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辛苦奋斗几十年换来的政治前途即将断送之时,一方面他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多为当地民众做好事(潮州人为感念韩愈,甚至将这里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将山下的鳄溪改成韩江);另一方面按照朝廷惯例,主动给唐宪宗书写《潮州刺史谢上表》,适时给皇帝致谢和道歉。不仅给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个台阶、取得其原谅,并得以及时回到朝廷实现其最大价值。
韩愈的一生,如其名和字,入仕既晚,命运多舛,一进一退,进进退退,但终归是奋发向上的一生、不屈不挠的一生。虽然在现实生活面前有所变通和妥协,但也正是这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基础之上的变通和妥协,才成就了他伟大的事业!他的一生虽然不长,但熬过了至高无上、长命“万岁”的唐朝代、德、顺、宪、穆、敬宗六位皇帝。在其没出仕之前和被贬期间成就了许多高著名篇,身在高位及晚岁反倒没有作出更好的文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真的很有道理啊!
农行南阳市分行翟传海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