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内蒙古和五台山(二十八)
二十八青色的城市
在大同住了一夜,早上就开往呼和浩特市,路上小武导游又开始了她的工作,这对于我们第一次来到北国边境的城市,对呼和浩特市渴望了解那是太需要了。以前看着地图,感觉到她是那么的遥远,现在就快到了,心里不免地涌出对她憧憬遐想和悸动。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意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称“呼市”。其实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这种史记我们就不去查阅了,听小武介绍全市有常住人口二百多万人,居住着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我们听了顶感慨的,这跟我们杭州市八百多万人,那可是少多了,但人家少数民族却是我们的三十多倍。
到“呼市”有三个旅游目的,第一个是参观呼市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第二去东胜游玩中国三大响沙之一的银肯沙漠,然后去想往已久的大草原—希拉穆仁草原。
到了呼市后,好象看不出“青色的城市”,不过看到马路的两旁整齐的立着苍翠的大树,到是真的。那树以白杨树为多,灰白的主干,笔挺向上的树枝簇拥着,积极而坚韧。对于一伙南方人来说,看到这挺拔的高大白杨心里由衷得表示一种敬意。她也很美!
汽车经过呼和浩特市区,马路宽敞而不失精致,大的市民广场,小的街角花园,到处都绿意盎然、花团锦簇。下车后,想不到在这炎热的夏天,在这里却感到是凉爽宜人的天气,气温适宜。
“真乃是避暑胜地。”不知那个老师叫喊了一声。
朝四周看去,看到的那些建筑都有一个个的蒙古包样的顶尖,伊斯兰教建筑一样,顶新鲜的。
“呼和浩特”叫“青城”之外。还有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故又称“召城”。我们第一站就是参见大召寺。这可是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是皇帝的家庙。听说:清朝顺治皇帝迎达赖五世赴京时,曾歇宿于大召内。看来大召则被尊为“皇庙”。是名副其实了。
大召寺汉语名叫“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在众多召庙中,无论其建成时间还是规模地位,都堪称“老大”。大召有三绝,为游人所必览:银佛、龙雕、壁画。银佛,即大殿上3米多高的释迦牟尼像,为纯银铸成,达赖三世曾亲往主持银佛开光的法会,大召因此又称“银佛寺”。龙雕,即银佛前通天柱上雕刻的两条金色盘龙,高约10米,活灵活现。壁画,即大召经堂和佛殿墙壁上绘制的彩画,内容都是佛教经典中的故事,画中各色人物神祗造型奇特,生动形象。
说起喇嘛教寺院,不由地对“喇嘛教”有所好奇,从书上得知: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看来信喇嘛的人不少。这寺院也就少不了。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释迦牟尼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
行程时间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我们对寺院建筑,还是看的比较仔细,特别是那龙雕,就是那银佛座前的两条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露明柱上,由下向上望去,金龙张牙舞爪、腾云吐雾、活灵活现。听小武讲:相传是用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还有那壁画,布满了经堂和佛殿的四壁。个个是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其中尤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辩经的经辩图最引人入胜。画面所绘的佛祖、生灵、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小召的建筑规模虽然远不如大召和席力图召那样宏伟气派,但由于它在清代享有殊荣,而倍受人们青睐。但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去。
到了中午天气有点热了,当我们又座上那开着空调的大巴,身心一阵舒服,耳边也响起了蒙古的歌曲。(王老师又放起了他的MP3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曲使我们劳累全无,她勾引起我们对草原的期盼。
“下一站是那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