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记
初秋的北疆凉爽宜人,这里全然没有内地令人窒息的暑热。放眼望去,巍峨的阿尔泰山之巅依旧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色。闻名于世的额尔齐斯河,就发源于这座气势磅礴的高山上。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一条大河。在我的想象中,额尔齐斯河和新疆的其它河流相比,并不会有什么不同。然而,当我亲眼目睹她旖旎的风光,以及两岸秀丽迷人的景色,我不能不对这条神奇的大河刮目相看。
新疆的山山水水,大都流传着瑰丽的传说,额尔齐斯河也不例外。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哈萨克姑娘叫萨丽黛,她出身在贫寒的牧民家庭,因为买不起上好的布料作裙纱,国色天香被素布青衣埋没了。有一天,她在山坡上放羊,望着天空中朵朵飘着的白云默默地祈祷:“无所不能的真主啊!你什么时候赐给我一块七彩的绸缎呢?”正在这时,萨丽黛眼前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辉映着斑斓的阳光,一路欢歌,向遥远神秘的北冰洋奔腾而去——她途经的两岸,开满了绚丽的鲜花,长满了鲜美的茵茵绿草。以后,萨丽黛在河岸的草地上放羊,不出几年,贫寒的萨丽黛终于如愿以偿,她穿上了上好绸缎制作的裙纱,像白云一样的轻柔飘逸,萨丽黛倾国倾城的花容月貌,使草原上所有的鲜花黯然失色……
在北疆福海牧场,我深情地欣赏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场面。徜徉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倾听着悦耳的涛声和哈萨克牧羊女婉转悠扬的牧歌,我的心沉浸在边塞迷人的风景之中。这里盛产的福海大尾羊,以其优良的羊毛而闻名全国。在一座洁白的毡房旁,我看到一群群哈萨克少年正在碧绿的草地上摔跤,那一张张如花的笑脸,在八月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一位老牧民告诉我,他们全家一年要卖掉几百斤上好的福海大尾羊的羊毛,如今草原牧民的日子红着呢。望着老牧民眼前漾动在草原中大片大片的牛羊,我似乎看到了四处迁徙的哈萨克人的快乐、满足与幸福。
在布尔津县城的一家清真饭馆里,我吃了一道从来没有吃过的红烧鱼,问及老板,才知道这是地道的额尔齐斯河产的鲟鱼。鲟鱼肚大口小,奇怪的是,肚子里并没有多少内脏,而多是鲜美细腻的肉!品尝着嫩香可口的鲟鱼,我由衷的赞叹额尔齐斯的富饶与丰美。
第二天一大早,我披着薄薄的晨雾,从布尔津乘船顺流而下。八月的额尔齐斯河,因水草丰沛,河机宽广,浪花叠涌,不时有惊险的场面发生,我没有想到在遥遥的北疆还能坐船。船家告诉我,每年七月的汛期,从布尔津一直到出境,额尔齐斯河可以通航长达两个月。望着银白翻滚的河面,两岸碧绿的草地、云朵般洁白的羊群和远处如黛的阿尔泰山,我仿佛走进了额尔齐斯河的传说,它的岸边策马飞奔的充满朝气的哈萨克牧羊女,不正是萨丽黛的化身吗?
傍晚,我们乘船来到边陲的小城哈巴河。船家告诉我们,在往前额尔齐斯河就流到了国外,(即哈萨克斯坦),走下甲板,我来到了古老而年轻的小城。道路两旁,婆娑着闻名中外的新疆大叶杨,在绿树的掩映下,点缀着一座座俄式建筑的木楼;行走在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我知道,在日益开放的今天,哈巴河正焕发着魅人的青春,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我下榻的旅馆里,推窗望去,眼前是一片明亮闪耀的灯火,额尔齐斯河像一条闪光的银链,被万家通明的灯火点缀得色彩斑谰……
火焰山惊奇
来到新疆,对小说《西游记》中描写的火焰山更加向往。那熊熊燃烧的八百里火焰,那孙大圣借铁扇公主芭蕉扇煽灭冲天烈火的美妙动人的神话,磁石般吸引着我好奇的心。
我乘坐的长途车向吐鲁番疾驰飞奔。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市因火焰山而闻名于世。时值七月流火,热浪扑面而来,火焰山地表温度高达摄氏80度以上。眺望窗外,火焰山逶迤起伏,那是几万年前,地壳作横向运动时造成的褶皱带,山坡沟壑纵横,风剥雨蚀留下了深刻醒目的痕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雕琢了这里蔚为奇观的地形地貌。火焰山不但成了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壮观奇险的风景,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外观光客。此时,热风习习,烈日高悬,蜿蜒曲折的赤褐色砂岩灼灼闪光,炽热气流滚滚升腾,云烟缭绕,恍如冲天的大火熊熊燃烧。
走下汽车,面对火焰山的雄伟景观,不由得感慨万千。听导游员讲,火焰山长达一百公里,最高峰的胜金口海拔高达850米。这是全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鸡蛋放在灼热的砂岩上翻烤,不消十分钟即可熟食。
火焰山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山深处有一条巨大凶猛的恶龙,经常在夜晚飞到这里吞食童男玉女。人们若不用亲人的宝贵生命供奉它,恶龙便大施淫威,毁平田舍,残害人畜。一位叫哈拉和卓的英俊青年,智勇双全,挺身而出,决心为民除害,降伏恶龙。他手持宝剑同恶龙在火焰山激战了七天七夜,最后终于将恶龙砍伤。落地的恶龙扑腾翻滚,作垂死的挣扎,鲜血染红全身。哈拉和卓毫不畏惧,挺身上前又连刺十剑,把巨龙斩成十段,死龙便成了沟壑纵横、如火如霞的火焰山……
勇士留下的道道剑痕,今日已成为林荫蔽日、田园如画的沟谷,其中葡萄沟最为出名。我随着观光的人流,来到了浓荫如盖的葡萄沟。这里青藤盘绕,绿叶如织,恍如仙境,大串大串的青葡萄,从头顶上方垂落下来,令人垂涎欲滴,留连忘返。若当年孙大圣来此,也一定会垂青这人间仙境,忘记随师去西天取经之事。这里还留有汉唐时代的石窟和壁画,还有举世闻名的高昌故城。登上胜金口的顶峰,我饶有兴趣的听导游介绍山顶上矗立的一根天然石柱的来历,当地的维吾尔人说那根石柱是唐玄奘西天取经时歇脚用的拴马桩……听罢,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遥远岁月里,唐僧师徒艰苦跋涉、解险排难的风雨历程。
唐代诗人陈城诗云:“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陷欲烧空。春光未年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如今,古人笔下的火焰山,已经呈现出一片祥和繁盛的景象,人们开山凿水,引来天山雪水,浇灌火焰山的沟谷和周围的绿洲。古老的火焰山正在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中外八方来客。
羌笛悠悠
十几年前暮秋时节漫长跋涉的足迹,依旧清晰地在我深远的记忆里延伸。当我从世界艺术宝库敦煌乘车出发,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在一望无际的沙海中蜿蜒。我看到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已经不再是唐代诗人幽怨伤情的写意了。行进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可是我的脑海深处,依旧回响着数千年如怨如诉的悠悠羌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