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受(三)
今天,给高三两个班讲解语段压缩中的“下定义”。两个班两种教法,两种教法两种课堂效果,特记之如下,以醒自己。
第一节课,我走进高三(6)班。一上课,我便要同学们打开压缩语段考点4“下定义”这样章节开讲。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下定义”这一考点。“下定义”是解释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把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的命题形式。然后讲“下定义”的一个公式:“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让同学们以这个形式组合句子。再接着就让同学们做题,按要求做下定义的题。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我的感觉是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我也觉得我的指导过于教条,使学生不能愉快接受,深入浅出,而是死板硬套,没能将理论的东西变通,就这样在学生连续做了三道题,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迟钝。一堂课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我很郁闷。
紧接着的一堂课是给高三(7)班上,我要讲的是同样的内容“下定义”。在这个班我没有急于讲“下定义”,而是先让学生复习了前一节课的内容,然后过渡到“下定义”。首先我说“什么是下定义?”,“下定义”就是“什么是什么”或“什么叫什么”。“是”前后的两个“什么”指代不一,前一个“什么”是被定义的对象,而后一个“什么”代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被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一部分指邻近的属的概念。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是学生。这里的“学生”是“我们”的本质属性。而我们是高三的努力奋斗的朝气蓬勃的学生,这句中“高三的努力奋斗的朝气蓬勃的”这些属性便是“我们”的“邻近的属的概念”。在说这句话时,我有特将“我们是高三的努力奋斗的朝气蓬勃的学生”的顺序改成了“我们是高三的朝气蓬勃的努力奋斗的学生”,问同学们我这种说法有没有毛病,同学们一时答不上来,于是我又便将多层定语的顺序讲给了学生:“表邻属性的名词+表指称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性质的中心语”。这样学生们发现我的说法有错误,便将错误改正过来。
接下来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
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的目的。
待学生稍做思考,我便提示学生:①为“心理咨询”的本质属性。②③句为“心理咨询”的邻近的属的概念。没一会学生便将题做了出来。
我又让学生连续做了三道关于“下定义”的题型,同学们做题的积极性很高,从他们得出的答案来看这堂课对于“下定义”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很好。在他们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理解偏差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不要照本宣科,更不要生搬硬套,而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之以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收获知识,让自己收获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