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航标老人

航标老人

2013-10-18 05:07 作者:碧海 阅读量:25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们家乡灌河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开山岛。开山岛解放前是荒岛,上面草木不长,远离陆地,四周是茫茫的大海。从来也没有居住过,上面只有鸟类栖息。

大海到了晚上,四周漆黑一片,对面也看不见人,遇到风暴天,伸手不见五指。渔船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很难分辨方向,加之风大浪急。解放前一家一户,船小,航海技术落后,有时候常会有船只撞到开山岛上或触礁,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

据听说后来有一位老翁,自愿到岛上去,那时岛上没有粮草,没有淡水,他独自一人,带着有限的粮食和淡水跟船下海来到开山岛上。

岛上一直无人居住过,对岛上的情况一无所知,茫茫大海,有大潮、台风时常袭击岛屿,一个人连藏身的地方都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自老人登上开山岛,每到夜晚岛上有一个升起的灯笼,把灯笼作为航标的灯,用微弱的灯光为渔民,出海捕鱼的船只指明了航向,为他们点亮了回家的航程。虽然一只灯笼的光是有限的,在茫茫大海深处显得微弱,可在渔民的心里,它是一明灯,是一种温暖。不管渔船在海的那个方向,离陆地有多远,只要他们能看见岛上的光亮,就有到家的感觉,感到安全。后来老人守岛为渔民提供航灯,点亮航标灯的事一传十,十传百,渔民都知道了,往来的渔船只要经过小岛,都要停下和老翁说说话,聊聊天;给他一些好吃的,还有淡水和鱼。

听说有一次,有一只小船不幸被风浪打翻了,船坏了,一位年仅20岁的渔民,他抱着一块船板,与风浪搏斗,他在海里飘啊飘呀,快要筋疲力尽时,感到自己不行了,这时,他迷迷糊糊地一眼看到岛上的灯笼,他为之一振,感到自己离陆地近了。他就用尽全身力气,死死地抱着船板,正好这时海上风向大转,海浪一浪又一浪地把他托起,又把他抛下,他看到岛上的灯光离自己越来越近,使他增加了信心,感到自己越来越有希望,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快要到家了,我不能死,我要活下来……结果他在海上飘浮了一天一夜,终于遇到了其它渔船而获救。其实他获救的地方离开山岛还有50多里。是老人的灯光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勇气,才使他产生了生存的欲望和力量。

后来这位获救的年轻人,特地买来好酒到开山岛上酬谢老人。老人感到很意外,好象自己没有为年轻人做出什么,当年轻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老人也感动了,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事业。从那以后,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按时点燃灯笼,为千千万万的渔船照明前进的方向。有了老人的灯笼,开山岛附近再也没有撞船事故发生。

老人在岛上,住在一个山洞里,有时候几天不能见到一个人,孤单寂寞,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遇到风暴天气,排山倒海的巨浪,扑向小岛,风大时岛上连站都站不起来,要想升起灯笼,得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渔船服务,和渔民们结下深厚友情。1939年,日寇占领灌河口,渔船纷纷逃离家园,即使没有逃走,也把渔船藏了起来,没有人敢出海捕鱼,有的人外出讨饭,有的人流落他乡。

后来有渔民说:老人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还是天天照旧点燃灯笼。有一天,突然有一艘军舰登上开山岛,来了一帮叽哩哇啦说话听不懂的人,带着明晃晃的刺刀,逼着老人给他们挂灯笼,老人终于明白了外面发生的事。日本人让他继续留在岛上为日本人服务。老人一句话也没说,从日本人离开后,他就一直不言不语,不吃不喝。等到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饿死在岛上。

后来人们分析老人的死有三种原因,第一是他不愿做亡国奴,绝食而死。也有人说是因为渔船无法出海,没有人给他送食物而饿死的;也有人说老人是遇到海上风暴,无法找到食物贫病交加而死的。

不管怎么样都是猜测,老人死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子,更不知道他来自何方。渔民们为了纪念他,找来石匠在岛上刻下了“航标老人”四个字永远来怀念他。

相关文章关键词

《航标老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