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途拾零
编者按松山居士的《文途拾零》给我们初学文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学习的经验,他比效系统地介绍了“写作”“投稿”“读者”三个方面的感想。并且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积累写作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分享,对我们很有起发。是一编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一)写作
自打2006年5月买了电脑以后,一开始,我只是用它来浏览一下新闻,看看围棋和其他体育赛事转播,偶尔打几款下载的简单游戏。后来,我将大把的时间用在了QQ空间制作,再发展到图片制作、动画制作,自己学会了,又不惜时间去教授网友,甚至经常直接帮助网友做空间、制图片。妻子看了很是着急,她觉得我这样沉溺于网络总不是个事(或许在她心目中,我不应该是一个迷失方向的人),为此,常常跟我唠叨,甚至发生争吵。
再后来,我冷静下来,觉得妻子唠叨得没错,确实应该改变、调整一下自己。
怎么改变、调整呢?我一不喜欢推杯换盏,因为我不胜酒力;二不喜欢满世界乱跑,因为我晕车晕船。唯一喜欢的麻将牌又完全、干净、彻底地戒除了,那么只剩下用电脑码字(写作)了。好,那咱就干这个吧!
说到码字,小时候就不怵。信心来自于我童年、青少年时期看过不少书,尤其喜欢看母亲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当然,那时候的所谓喜欢看书,多数是被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所吸引,很少阅读、钻研写作理论书籍,即使偶有阅读,也难以看懂、记住那些用繁体字写出来深奥的理论,所以并无很好的写作理论基础。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小时候曾经一度萌发长大了要当作家的念头,但是毕竟没有往作家道路上走下去。虽然没有文学理论做支撑,但也有值得庆幸的事情,这就是我保留着一堆父亲用过的,以及自己用零花钱购买的文艺理论书籍,现在应当有用武之地了。加之现在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毫不费力地查找、下载自己需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电子书籍,如果再花一些时间钻研一下,应该可以弥补一下理论知识的不足和缺憾吧。
此外,我还知道:写作,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由于我已人至中年,具备了一定的人生感悟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加上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肯动脑筋的人,所以边学习、边写作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业余写作一般属于自娱自乐性质,甚至只是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最好不要去与靠写作谋生的专业作家、写手们相比较,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和水平足够强、足够高,则又另当别论。我想,业余写手即使偶有“神来之笔”,也不要沾沾自喜。业余写手除了写作,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比如正常工作、人际应酬等,精力上也很有限;反过来说,工作和家庭才是支持业余写手创作的基础。我还想说的是,不论什么人写出来的作品:如果不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没有生活气息,就好似无根的浮萍,会给人以“飘”的感觉,既感动不了自己,更谈不上吸引读者。
(二)投稿
以前,我很少向报刊投稿,原因有二:一是怕“献丑”,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那么精美,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怕“麻烦”,倒不是舍不得那几毛钱邮资,而是懒得跑邮局,如果交给门卫代转报纸投递员,又怕同事们知道了不好意思。
现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般报刊每个版面都登载有责任编辑的名字及其电子邮箱地址,这就为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们,开设了投稿的方便之门,只要手指轻轻点击键盘,按动鼠标,一封信(稿)件就发出去了。对于我来说,当然也解决了懒得跑路的问题。况且,就是我投的稿子被退了回来,也没人知道,不丢面子。总之,很方便,也很“隐蔽”。
我首先选择了家乡的报纸《皖西报》。该报及其子报《舒城周刊》上有一个版面,专门登载精美散文、小诗,偶尔也刊登小小说等,主要是一些生活情趣类短文。虽然我以前也偶尔在报刊上发表过短文,但那已经是六、七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客观原因是工作较忙,主观上是沉不下心来学习、习作,即使偶有文字,也自觉难以拿得出手。最近一年来,由于我陆续在几个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文集,比如:好心情、今生我在、红袖添香、若雨以及前几天闪亮上线的江南梦等文学网站,而且写作密度也较大,文集里的诗文逐渐多了起来。
在经常阅读、反复比较报刊上的一些文章后,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向报刊投稿了。
另外,我算是一个心态比较好的人,在投稿事情上抱着这样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倘若能刊用,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只能说明我有所进步而已;假如编辑看不上,说明我还有一定差距,重新再来。
(三)读者
这里的“读者”非指别人,而是我的第一读者:妻子。
妻子很辛苦,平时做个小生意,在别人享受节假日快乐时光的时候,她却会为了增加一点营业收入而乐此不疲,家里人劝说让她也休息休息,但却无济于事。
平时,除非刮风下雨,否则,她每天都会很晚回家。再有,孩子上大学以后,下班后多数时候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上面说到我之所以要找一些事情做,就是为了打发这些孤寂的时光。
自从提笔写作后,不管是“半成品”还是“成品”,即使妻子回家再晚,我也会让她首先阅读,让她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问她是不是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不是有吸引人的地方。
这里向大家说一件有趣的事情。由于我写作范围很杂,并尝试写一些诗歌,当妻子看到我写的作品是诗歌的时候,她就不想看,她说看诗歌没劲。为使她知道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我向她介绍了一些诗歌的体类、流派,并找一些优美的诗歌讲解给她听。我对她说:现在特别流行朦胧诗,代表人物如顾城等。她问我什么叫朦胧诗,我怕她听不懂,想了想对她说:就是所写对象,看起来既像这件事情,又像那件事情,隐含、含蓄,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甚至有人说,越看不懂越好的那种诗歌。她倒很直白:看不懂还好什么呀?!
自那以后,只要我让她阅读我写的诗歌作品,她就会表现出很不情愿样子,但为了照顾我的面子,还是会坐下来认真阅读,甚至用很土的家乡话大声朗读,让我“苦不堪言”,却也乐在其中。末了,她一定会追加一句:看不懂。我猜想:她说看不懂,一方面可能她真的没有看懂,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故意用这样一种方式“称赞”我写得不错,因为我曾经对她说过:越看不懂越好哩!
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