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乃民之福!
——看《1942》电影有感
我看《1942》这部影片时,心情也随着剧情波澜起伏着,压抑、悲痛、愤怒、叹息、无奈等情感相互交织着,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眼框湿润、沉默无语、心痛不已。
这部影片给观众讲述了1942年河南老百姓遇到战灾、旱灾、兵灾的故事,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当时国难当头,人无宁日,百姓遭殃的事实,在心情沉痛之时,也无不给人以启示。
启示之一,国家的强盛乃是民安的根本保障。1942年是“国将不国”的年代,日本鬼子的铁蹄踏遍了中国大地,河南也不例外。在国难当头、天灾人祸的大背景下,河南的老百姓拖家带口前往山西逃荒,一路上饥寒交迫、忍辱负重,颠沛流离,真是生命如浮萍,随风飘流着。此时的百姓,什么自尊、什么幸福、什么安全都别谈了,最根本的生存也没有保障,官员和兵痞视人民生命如儿戏,处处与百姓要粮、争粮、抢粮,动不动动拳、动脚、动枪,手无束鸡之力的百姓,只能任人宰割罢了。此时的百姓就像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说过的“赤裸生命”——没有家园,没有认同,只有苟活求存的苦痛。由此可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里是多么幸福!是多么自豪!当前,我们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去拼搏!因为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一个人,事实证明,国强乃是民安的根本保障。
启示之二,官员为民作主乃是人民之幸福。在多事之秋的1942年,河南却遭遇了很严重的旱灾,百姓在庄稼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得上缴“皇粮”,当时外出逃荒是百姓唯一的选择。电影没有一个特写的镜头,只见大批的饥民死在路上,饥饿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饥民只是面目模糊的群像,处处充斥着无助和无奈。在影片中,李雪健主演的时任河南人民的最高父母官李培基,赴重庆拜见蒋介石时,看到蒋委员长既要处理战事,又要布置出访,就把请求救灾的事情咽回肚里去了,而他回来解释道:“他们说的事情都比我的大,我就没说了。”而一名美国人拍下了饥民逃荒时的照片面陈蒋介石,蒋却说:“灾情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最后还是迫于舆论的压力给河南调拔了八千万斤粮食。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八千万斤粮食到了河南省,李主席在主持赈灾会议时,各部门官员不顾百姓生死,与民争利,最后粮食被兵痞所截留,真是可恨可憎。可见,政府和官员情不为民所系,利不为民所谋,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了。无论何时,政府情系百姓、官员为民作主是多么的重要,更是民之幸福。
启示之三,幸福与灾难的距离只是一个转身。在影片中,张国立主演的老东家,是个生活殷实的地主,本来拖家带口、携带家产是为了躲避战灾,逃荒开始时,他的女儿星星还带着一只可爱的黑猫。没想到的是,一路上家财被抢光,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逃荒者。她的女儿星星和佃户瞎鹿的妻子花枝,最终为了三升小米,都和人贩子走了。张默扮演的栓柱和徐帆扮演的花枝,因为灾民身份被堵在城外,他们借着城墙里新年的鞭炮,在东家面前结了婚。而花枝临走时将两个孩子托付给栓柱。最后,栓柱为了寻找跑散的花枝的两个孩子,却遇上了日本兵,成了俘虏,为了从日本兵手里要回孩子的玩具,最终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死,死前也只说了一句,“谁敢抢我闺女的东西!”可见,人民的幸福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强才能民富,只有国安才有民安。当前,我们生活在和谐安居的环境里,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和谐局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因为幸福与灾难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从总体来看,影片无疑是一出令人心痛的悲剧,在给人承诺、责任和尊严的同时,个人是多么地渺小和无助,在国难和天灾人祸中,没有赢家,只有苦熬过来的幸存者。而观看这部影片,对于这段历史的诠释,只是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