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情融融过冬至
一年一度的冬至又悄然走来了,在每年这个预示着一年中最冷节气到来时,在北方家家户户包饺子和吃饺子,早已成为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民俗,那合家团圆的其乐融融场景,在此时此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似乎让临门的寒气在瞬间四消而散,使家庭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暖烘烘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冬至也伴随时光的不断消失而与我同行着,年复一年;岁岁年年,冬至的到来,都是预示着一年中最具希望时节的到来。因为,在一段天气最冷的时光悄然过去,就要迎来新一年的春天了。在我的童年时代,冬至是我最向往的节日之一,在那个生活较为清苦的年代,由于一年当中难得吃上一点肉,而在怕冻掉耳朵的冬至到来时,母亲和家里的大人们,总是会很“舍得”的到街上肉铺买一点猪肉,包一顿肉香四溢的饺子给我们兄妹吃。那个时侯,每每在冬至节的中午,看到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的情景,我和妹妹们别提有多高兴了,总是觉得自己百吃不厌。
在后来的岁月里,随着自己涉猎知识面的不断扩宽,渐渐地知道了饺子的来历,尤其是在饺子的诞生地——我的家乡河南南阳,有关医圣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更是让人为之敬仰,据传说:东汉末期的一年冬天,医圣张仲景回乡探亲时,看到不少冻伤的乡亲在路旁呻吟,且有的乡亲因没有得到医治而冻饿而死,顿时百感交集,即让人在今日南阳市的南关让人架起一口大锅,再把锅里倒满水和辣椒、羊肉、大料及其他香料,待羊肉煮熟后再从锅内捞出,让人用刀剁碎后再用面皮包成月牙状,放到锅内煮熟后供人们食用,张仲景对此食物取名为“祛寒娇耳汤”。被冻伤的乡亲们吃了“祛寒娇耳汤”后,身上冻伤很快就好了,而张仲景创制的“娇耳”,也由此成为一种新的美食,经过代代相传和演变,就成了今天的混沌与水饺和蒸饺。
如今,我的父母双亲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们的一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苦难,尤其是童年时的饥饿,至今仍然让他们记忆犹新。而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后,因此,父辈们所经历的饥饿,我并没有片刻的印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家和许许多多家庭一样赶上了好时候,我的父母也经常在孩子们面前畅言有说不完的幸福,每年,在冬至和春节来临时,我和妻子都会亲手下厨包肉鲜味美的饺子,和年迈的父母与家人共享快乐,让温暖的亲情洋溢期间…….。
(吕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