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馄饨狗肉饺
该下夜班的时候,司机师傅看到日历,说是到冬至了,马上问我,冬至应该吃些什么,我只简单的说,吃馄饨,饺子,并没有提到狗肉。
说道冬至,那可是老百姓最熟悉的节气之一,哪怕是不知道大雪小雪以及小寒大寒,却没有不知道冬至的,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老百姓常常用这样的方式记住冬至,说什么冬至就是白天的短时间被至住了,从冬至开始白天时间一天长一刻,但是把“刻”读作“?kēi”,而且是读三声部。
司机师傅还问我,一天长一?,这一?是多长时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知道过了冬至,晚上的太阳每天要晚下山一分钟左右,至于太阳升起快多少,还真不知道。我国古代早就有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那就是“时、刻、更、鼓、点”等等,至于?是不是时间单位,我没有考证过。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到小寒这半个月,农村的重点是做好施肥保暖,等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好安全过冬。果树要做好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等项工作;畜禽要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等工作。杜甫《冬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眷又来”。作为阳气和事物开始的象征,冬至这一天的天气对整个寒冬和农事至关重要。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也是全年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数九寒天已近年尾。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冬至并非一年最冷的一天,人们所说的“进九”之后,还有一个月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间,即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为阳历年也就是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因为“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有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如“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乔金龙有一首《冬至到》的诗,“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小的时候,老家在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也有吃馄饨的时候,至于吃狗肉,那就不是普通人家能够享受的了。老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汉朝的时候,我们这里正是汉匈交界的地方,吃馄饨也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汉朝的百姓时常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吃馄饨就成了习俗。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也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也形成了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这天,不论贫富,吃饺子还是比较普遍的,那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还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据说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而我国台湾省发行的冬至邮票,展现的却是合家团聚吃汤圆,有团圆的寓意,这也充分说明“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冬至又称“过小年”。不管吃什么,都说明不管怎么困难,冬至一定要改善饮食的,因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冬至的饮食,按现在的说法是有科学养生道理的,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实,冬至时节饮食还应该以多样为好,如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俗话说得好,“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寒冷的冬天给自己适合的进补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饮食的进补还要适当吃些水果来平衡。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祝愿大家,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要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丽,迎接美好的未来。
2011年12月2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