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康震,品苏轼
在《百家讲坛》里,我第一次见到康震,知道了北师大校园里有这么一位儒雅的学者。听他在电视里讲李白,讲苏轼,侃侃而谈,话语平实却意境优美,恰似行云流水。那是深厚的文学功底积淀出来的字字珠玑。让同样身为教师的我大为感慨,“这才叫讲课嘛”!而且,康震长得也不错,虽然我称赞他长得帅,招来同事的一通嘲笑,但至少他不像纪连海、易中天那样让人实在无法恭维。
通过康震,我开始认识苏轼。在此之前,苏轼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符号,是区分这首诗、那曲词的一个标签。在康震的讲述中,我眼前的苏轼变得鲜活、丰满起来,他不再是一首诗、一曲词,而是一个具体而伟大的人!
苏轼,有着卓绝的艺术天赋。他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无论是在他生活的宋代,还是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苏轼都堪称大家。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还是精通医学、历史、建筑等诸多方面的闲散家。丰富的学识,加上率真的个性,成就了机智幽默诙谐的苏轼。
苏轼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文人,而是一个无比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休闲家。苏轼的一生有大半时间沉浸在普通的生活中,但是他能把平凡的日子照样过得优雅而充满情趣。煮猪肉、酿米酒,这些平常不过的琐碎家事,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雅趣。
苏轼,更有着伟大的魅力人格。他年纪轻轻地步入仕途,闪亮登场,却屡受挫折,三起三落,最终被贬天崖。这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然而,苏轼却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成就了我国传统文人历来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宠辱不惊。“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州的五年生活,使苏轼少了年少成名的豪气,多了平和、淡泊与沉静,少了患得患失的忧虑,多了能容纳一切的旷达与超然。在以后人生的数次起伏之中,苏轼把这种品性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乐观的伟大人格。
然而,苏轼虽淡泊却并不无为,虽沉静却并不消沉。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有一颗报国爱民之心。每到一处任职,他都能做得风声水起。无论身处怎样的恶境,他都以民生为已任,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苏轼曾经官至三品大员,享尽荣华富贵。但一生三次被贬,(最厉害的一次,被贬到海外孤岛—儋州),甚至饱尝饥饿的困扰。巨大的生活反差没有让他消沉,而是以他那少有的超然心态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次的悲喜变化,在困顿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做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就像经历了一切风雨之后那亮丽的深秋。博大的胸怀沉静而深远,那是才华横溢的学识才能成就的深邃,那是屡经挫折而又释然一切才能拥有的云淡风清。
感谢康震,让我认识了苏轼。更感谢苏轼,让我懂得了如何生活。他那留给世人的不朽诗篇,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种至美的享受。他那超然乐观的人生哲学,是我在生活中偶有不如意,情绪消沉时用来慰藉自己的一剂良药。
记起苏轼的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原本就是如此,那就像苏轼一样乐观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