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战场
大棘城故址——义县头台乡河夹心村旧村废墟
(一)
河夹心村,静静地卧在大凌河北岸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在初冬淡黄色的阳光下,显得落寂而荒凉。为什么取这样“嘎古”的村名?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指着村南大河中间一个面积很大的冲击台地告诉我,现在的住址是政府修建的新居,那里才是他们的家园,可惜毁于1949年那场洪水……
那块冲击台地取名“河夹心”果然形象,三面被河水包围,只有北面隔着一条沟与岸相连,每到雨季大凌河涨水,就会淹没这条沟。台地四面环水,成为河中之岛。站在“岛”上东望是古称“附禺”的医巫闾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河谷平原,西北是古称大青山的义县、朝阳、阜新三县交界的群山,西南则是连绵起伏的松岭丘陵。这块古老的土地史称“青山徒河”。《山海经》中《大荒北经》开头一段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九嫔葬焉。”这个“河夹心”,就是现被史学界认定的颛顼、九嫔的安葬地——大棘城。
如今,这块上古帝王安葬的龙兴之地,已经找不到葬过的痕迹,人们忘了大棘城这个古老的名字,唯有人去村空的“河夹心”还留在记忆里。此刻,我站在一袭残阳里,想象大棘城旧时的模样,用莫及的视线,抚摸它苍凉与孤独的脊背,一截残垣,一捧黄沙、一株老树都再书写这块土地历史的厚重、沧桑!
大棘城,曾发生过多少让人唏嘘、叫人赞叹的悲壮故事啊!
(二)
大凌河是孕育红山文化的摇篮,五燕文明的发祥地。河夹心沿河东行不到5里,北岸就是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49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石窟群,东行20里,南岸就是与大棘城同称姊妹城、始建于西汉(公元前206年)的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交黎(今义县)。《晋书·慕容?载记》说,在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原住在徒河青山之鲜卑族首领慕容?,“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乃移居之。”慕容?以大棘城为国都,建立燕国,史称前燕。
前燕慕容?是开发建设辽西地区的第一位著名政治家。前燕立国之初,正逢西晋王朝衰败之时,慕容?接受偏安江南的东晋封号,名正言顺地讨伐并降服了其他鲜卑部族,招募在战乱中走投无路的中原人。由于他政治修明,谦虚好客,大批汉人世族投靠前燕国。慕容?十分仰慕汉族文化,仿效晋朝制度,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兴办学校,教导鲜卑人耕种务农,养蚕织布。从此,慕容鲜卑的经济生活,逐渐由游牧方式转为农耕方式,其社会制度也由氏族组织进化成为地区性政权组织。
大凌河两岸一望无际的荒原开始变成良田沃野;青山徒河人烟越来越稠密,古老的闾凌大地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太平盛世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前燕政权的四周,睁大了一双双如狼似虎的眼睛,时刻想将前燕扼杀在摇篮里……
(三)
大凌河在努鲁儿虎山和松岭丘陵山谷间像游蛇一样小心地蜿蜒,经过九关台门,才舒展了身躯,直扑锦阜盆地。从河夹心向东南,地势豁然开朗,半山区半平原到处是森林和沃野。谁也不会想到,1700年前,这里曾经是古战场。在中国的历史上,与“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一样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棘城之战,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也是历史上发生在辽西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慕容氏崛起辽西,引起了一个人的警觉,他就是,东夷校尉、平州刺史崔毖。由于前燕国力日增,军事力量也逐渐强大,进而产生了向外扩张的政治要求,曾先后打败了鲜卑木津、宇文和素连各部,进而威胁到了中原西晋王朝在辽西乃至东北的利益。崔毖终日忧心忡忡,朝廷又无力遏制日益扩张的前燕。这种威胁同样让前燕周边的高句丽、鲜卑段氏部和鲜卑宇文部感同身受。崔毖暗中联络三部,联合出兵进攻棘城,企图先发制人,消灭前燕,瓜分其土地和人口。
(四)
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仲夏,高句丽、鲜卑段氏部,鲜卑宇文部各发数十万大军,分别从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包抄过来,扎营40里,把大棘城围得水泄不通。建国不久的前燕,全国的兵力不足5万,这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生死较量,前燕的命运危在旦夕!
然而,历史有许多偶然,历史总在制造英雄。公元200年,曹操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在中牟官渡与袁绍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对阵,曹操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声东击西,两次偷袭袁军后方,截其粮车,焚其粮。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此役曹操大获全胜,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9年后,棘城之战如同复制了“官渡之战”,慕容?居安思危,早已探知了联军的意图,一面深挖沟堑,坚固城防;一面使用离间计,单独送酒肉给宇文部军队,鲜卑段氏部和高句丽军由此对宇文部产生怀疑,于是各自携兵而退,
战场上仅剩宇文部数十万军队。慕容?又利用宇文部首领悉独官性情骄躁、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妄图独吞前燕的野心,设计先派其子慕容翰埋伏在棘城至徒河新城(锦州北)之间的山林中,然后叫奸细扮成降兵谎送徒河城军力薄弱、守不住城池的假情报,诱使悉独官分兵奔袭徒河,以进入慕容翰的埋伏圈。随后,他亲率主力部队,命儿子慕容皇?和长史裴嶷带领精锐骑兵作先锋,乘悉独官未加防备之机,从正面攻击宇文部队,慕容翰又从后面夹击,火烧其军营。宇文军措手不及,全军惊恐,被打得大败,只悉独官一人逃走。
棘城之战大胜,为中国历史上后来出现的“五燕政权”奠定了基础,慕容?的子孙们,就是从棘城走出去,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上,建起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
(五)
我曾陪着省市史学家,多次去“河夹心”考证,在古老的河道上寻觅,在古老的村落旁探求,甚至把目光投向远处一望无际的山野森林,总想在1700年前远古的战场上有所发现,然而,哪怕是一簇破败的箭头,一支生锈的扎枪,或者是一小快被鲜血染红的砖头,一点点伤残者微弱的呻吟都没有,除去淡淡的阳光和呼啸的塞外山风外,什么也没有!
可是我知道,辽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远古到如今,曾经演绎了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有的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它藏在我的心中,虽然再也看不到血染的沙场;看不到山林里隐藏的千军万马;但我的耳畔,依然回响着尖厉的鼓角争鸣,我的眼前依然看到那纷飞的刀光剑影。
不管是冲锋陷阵的名将,还是摇旗呐喊士兵,他们都是永往直前的,呈现出生命的旺盛霸气!是他们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是他们在撰写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
这就是民族之魂,这就是历史的真实!这就是我们古老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