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等于好音乐吗?
老实讲,在中国好声音,的确听到了很多好声音,刚一开始看最初的几期很喜欢,但看得久了,越听越沉重,感觉没有一首歌曲让人感觉听起来是轻松的,并且日渐感觉所有的歌手演唱起来都一种声音、一个味道;无论什么曲目,似乎都在听一个人在唱,每首都难逃沉重的羁绊。表情做作,声音雷同,选手一唱完,先整一大段自己与音乐的凄美故事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如此这般看得久了,心生厌烦。
中国好声音,平等地给亿万观众一个做评委的机会,每首曲目一开场,观众自然就成了场外评委,但听着听着,慢慢缺少了兴致。随着比赛的深入,好像无论场上评委,还是场下观众,都一致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既然叫中国好声音,好像听得就是声音,所以出现很多歌手或站立青筋暴漏,或跪地干嚎,试问:好音乐都是这样的吗?为了取悦评委把音乐弄到了这种程度,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流行音乐都靠嗓音来表现吗?歌手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声音纵然天籁般,让人听起来很累,不舒服。中国好声音显然过度地看中声音的表现力,无形中引领歌手在音色、音域上大做文章,可以说每场比拼都是嗓音的博弈,一般来说,歌曲的高潮部分自然是判断声音好坏的依据之一,而从天然的嗓音来说,每位选手的第一嗓似乎基本成为其是否晋级的关键,这公平吗?
选秀栏目势必给歌手带来压力,在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态下演唱,缺乏了自然、深情的流露,其实是很难演绎出好音乐的。假设上来一位唱功自然、张弛有度的选手,可以设想,纵然声音条件超好,也势必背负没有激情、缺乏感染力的坏名,结局多半是淘汰,但决不能因此否定这位选手的优秀,因为并非所有的好音乐都靠歌手得天独厚的音高来打造。
从选曲的角度来说,很多曲目是选手在原创的基础上后加工的,但因加入了歌手侧重声音效果的演绎,已经完全变了味,失去了原生态,一首好歌被弄得不伦不类,听歌像遭罪。而我们的评委好像对曲目的改造和加工反而大加推崇,全然不顾歌曲后续效果。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好像只要改了的东西,就是好的,完全丧失了评判能力。
诚然,音乐的风格有多种,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从这个角度来讲,舒缓、自然的音乐更易于现代人减轻压力,可是选秀类的娱乐节目却把音乐引向一种偏离大众口味的轨道,委实让人感觉不爽。
不可否认,选秀节目就是追名逐利的名利场。但是只有把歌唱得越沉重就越好吗?抛却名利,轻松地演唱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