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烽火岁月铸军魂(春节特刊)

烽火岁月铸军魂(春节特刊)

2013-10-18 08:12 作者:刘强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读军旅作家唐雪元《兵心如虹》之《血荐轩辕》有感

我是把军旅作家唐雪元的小说《血荐轩辕》作为一部爱国主义的正剧来品读的。

看文多次,合上书卷,我的思绪却久久无法走出那个壮怀激烈的烽火岁月,无法割舍对那些奋勇抗日尽忠报国的中国军人的牵系。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泱泱华夏坚不可摧的长城,阻挡了日寇凶焰万丈的铁蹄。

他们是不朽的中国军魂,斯人虽逝,功业长存。

《血荐轩辕》一文主要写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里几位性情迥异、行为不一的军人。遭逢山河破碎的乱世,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灵魂的拷问:吾辈军人何以自处?他们用各自的行动所做出的回答,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无可替代的“这一个”。这其中的翘楚,自然是小说中的主角,在一场残酷的防御战中神秘“消失”了的军长唐海翔。

其实,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直接着墨并不甚多,他在文中甚至没有“正式”地出过场、亮过相,但他决不是一个仅具符号意义的虚空的人物,相反,他在这个有些离奇的故事里无处不在,因为他太特别,上至最高统帅,下至他所在的第12集团军中与他有着这样那样恩怨情仇的几位袍泽,以及他的红颜知己,甚至包括地位卑微给他牵马坠镫的堂兄弟,都对他念念在兹,执拗地不肯让他从自己心里消失,于是,唐军长就并非所愿地成了一道长久困扰着他们的魔咒,让他们寝食难安。

让唐军长周遭的人感到不安的,其实源自他那令人自惭形秽无法企及的军人的“武德”。唐军长奉为圭臬的军人的最高武德是:刚正不阿,赤心报国,视死如归。他也的确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这一准则。他对顶头上司黎啸天的冒犯,对纨绔子弟杜一春的“整治”,对军统特工章容生的严查,对堂弟唐宝良的“无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坚守孤城,以及兵败城破后的壮烈牺牲,凡此等等,无不印证了唐海翔对国家、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他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真正中国军人的魂,就连东洋敌寇也高山仰止,视为勇武军人的楷模,在消灭了他的肉体后,用隆重的军人礼节将他的尸身厚殓送回。这种对自己的对手发自内心的敬重,作为侵略者的日军没有给予过任何一个活着的中国将军。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死去的是他的“皮囊”,不死的是他永恒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诚唐海翔之谓也。我观唐雪元作家描摹唐军长之深意,使用的定是“只闻其事,不见其人”的曲笔写法,借助的是他人之口和他人之行,但作家的笔端无疑是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实际上还是唐军长这个以身殉国的抗日英烈。

我,甚至包括许多读者都是极不情愿看到作家给这么一位真正的将军——唐海翔中将军长设置一个“杀身成仁”的结局的,总觉得这样太过悲怆,太有损“士气”,大缺乏“亮色”。然而思之再三,揆之情理,又为作家对于这样结局的设置是正常不过的——在那样一个狼烟四起、险象环生(包括来自于敌人和自己阵营内部的各种明枪暗箭)的时代里,作为一个以身许国的穿行于枪林弹雨中的将军,“死”对于唐海翔来说,实在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每个军人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它昭示的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前仆后继的精神。

在第12集团军这个舞台上,烘托唐海翔这个主角的,自然少不了几位活灵活现的“龙套”了,若无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合力“打造”,唐军长身上的光芒可能不会如此耀眼,如此广为人知。他们基本上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黎啸天、军法处长和唐海翔军长的红颜知己许青霞,在抗日救国的大节上,他们和唐海翔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对民族的敌人亦抱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但是,较之唐海翔,他们性格中还有复杂的一面,这就使其在黑云压城各种矛盾扑朔迷离之际,多了几分世故圆滑,少了一些棱角峥嵘。但作家没有给他们简单地贴上任何先入为主的脸谱而是入情入理地展现出他们性格中的多个层面,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人们所习见的“坏人”,起码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的血还是热的。

另一类则是杜一春、章容生和唐宝良等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另类”,他们只知自己和小团体的私利,贪小利而昧大义,有奶就是娘是他们的金科玉律。作家把他们置于唐海翔的灵前进行鞭挞,将笔触伸入其内心深处,体察入微地探寻其心灵蜕变的轨迹。

这是一部震撼我心的小说,也是我在唐雪元作家九部精彩小说中最让我看得激情满怀、拍案叫绝的小说,它一点儿也不深奥,用简单的语言概之就是:军魂不灭,爱国主义永远是人类崇高的感情!

相关文章关键词

《烽火岁月铸军魂(春节特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