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清册”中那些故人和事
回到老家。见到了父亲电话里提到的一件“文物”——老家1950年的一本人口清册。
这本人口清册,全部是手工书写,并用毛边纸线装而成。虽然册子前后已经缺损了部分页码,但册子大部约六十页左右的内容保存完好。
今年夏天整修老房子时,我父亲在一木箱里发现这本册子,是我爷爷留下的东西,我爷爷在解放初期曾经参与过老家的人口统计工作。
仔细翻阅了这本人口清册,记录了当时全乡十二组人口的详细资料,包括每户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成分、出身、住址以及备注。其中备注的内容专门用红笔标注,记录了部分“重点人群”解放前的情况,诸如其当过兵,做过保长,参加过三青团及汉流组织之类的话,那个时代浓浓的斗争氛围溢于言表。
册子里登记的村民,大多都已经去世了,健在的人最小六十二岁,最长的都已经九十多岁了。
看着上面的名字,大多都比较陌生,但有几个用红笔标注的名字,都是长辈们聊天时提及的人物。
一个是富痞子,富痞子真名田道行,解放前曾经在家乡富甲一方,家乡的大部分地都属于其名下,临近解放那几年,因赌博抽大烟,把房子土地输的一干二净,靠着几个赢家轮流接济和帮人做点篾活路维持生活,转眼间,家乡解放,土改运动开展起来,富痞子逃过“大地主”的头衔,也分得几亩地,过上普通百姓的日子。
一个是孙光税,孙本人在解放前是一名保长,帮国民党干过不少抓兵拉夫的差事,但滥杀无辜的事情还是没怎么耳闻。结果到了土改时候,因当年在赌博场上,对堂兄兼赌友的一次侮辱埋下了祸根,土改时,其堂兄的好友田某已是乡农会委员,恰好解放前夕家乡街头曾经病死过一个叫花子,成为了孙光税犯下命债的证据,孙光税被县人民政府判定为有命债的伪保长而枪决。
一个是孙光政,孙本人在解放前没有出任过什么职位,而只是名下有房产和不少土地,所以在土改时期虽然划成地主成分,除开房子和土地分给贫农外,倒也没受到什么处罚(文革时期除外),孙本人我小时候见过,其实过去的地主并不是把地主二字写在脸上,一个慈祥而瘦高的老头,孙因家里比较殷实,对从政并不感兴趣,而热衷于打猎,据说,他曾经一个人在山中打死了一只豹子。孙最后在四世同堂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光里无疾而终。
六十二年,对于一页纸一本书来说,不算古老;对于父辈们来说,体验几番时代变迁后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对于我们村来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波浪式发展后,重新找准了定位和方向,终于丢掉了各种包袱和禁锢,独立而有个性的朝着一个土家山村的富裕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