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谁来捡起撒落的珍珠

谁来捡起撒落的珍珠

2013-10-14 04:12 作者:红叶风清 阅读量:38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父亲手上的玻璃注射器是那般神奇,晶亮晶亮,光透过玻璃管的眼睛连眨也不眨一下,它是有灵性的,我看见了它的眼睛,是那样的闪亮光鲜,对患者的病痛,入木三分。它里面的芯,看上去比骨头还要冷峻。它像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将体内的药液毫不留情地注入那些洁白的臀部。而后,蹲在地上的父亲站起身来,如释重负般长叹一口气,便坐在患者家破旧的木板凳上。记得村里的患者,一般都叫伯娘、叔娘、??、大公二叔三哥什么的,无论是白天黑夜,父亲只要接到信,说某家某人病了,请你去看一下。父亲便毫不犹豫的背着紫黑色的红十字药箱,有时顺便带上我,便匆匆出门。如果听说对方很急,病情严重,父亲就不会顾及我小了跑不快,他回头说一声你跑快点,便飞快的消失在森林丛中的小路上。等我跑到之后,多半是见到父亲手中端着热鸡蛋汤,大口大口的吃,我一到,主人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蛋汤给我。并且夸奖我:“今后一定会像你父亲一样医术高明!”

每逢农忙,我家的地里就会涌来许多壮汉,他们都是家属或者自己患了重病,被父亲救过来主动上门帮我家干活的感恩的人。父亲体力差,却坚持与他们一道干活,像朋友一样,谈笑风生。过年了,还有人不停的上门送肉。要么就是前来请我们全家去吃刨锅汤。从小就沐浴在人们的感恩的温暖里,领略到行医救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认为,为人民服务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的父亲,经常对我说,今后你长大了,给别人治病,无论人家有没有钱,都要治,无论与别人有没有仇,都要治……只有融于劳苦大众之中,你才会觉得幸福。这些话,与前些天央视调查你幸福吗被访者的回答背道而驰,似乎已经过时了。但想起父亲的这些话,我总是感觉到热血沸腾。

长大后,大约是1992年。我的确接过父亲肩上的出诊箱,走在父亲多年行走过的土地上,为乡亲们治病。我仍然坚持父亲的路线,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责任,结果,负债累累。但是,每救治一例患者,看着他们全家那么幸福,满口感激之言,同样打来热气腾腾的蛋花汤时,我的心又很释然而温暖。我穷到没有钱割肉吃,没有钱买菜吃的地步,但乡亲们也看在眼里,送油送菜,如同对待亲人。他们多半都比我穷,但是,不收他们的“礼”,他们就会生气,说我嫌弃他们。因此,我总是悄悄的在一个本子上记着,哪家送的什么,在今后条件许可时,一定要还这份礼。

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的注射器已经变成塑料的了,再也看不见开水煮沸时,玻璃注射器在水中欢快地弹动,细细的水泡从银亮的针头尖上串串吐出的景象了。后来,打工潮席卷村庄,公路四通八达,楼房高耸。新人们不断成长,医疗法律日渐增多。记者报道的医疗纠纷铺天盖地。甚至有不少不法分子,以苦肉计诈骗医生。当地被坑的医生不下十家。一时人心惶惶。我行医也越发小心谨慎。患者的姿态也突然转身。认为自己花了钱,医生就应该治好病,不再感激,不再感恩。他们一边请医生治病,另一边,却谈论着怎样找医生的麻烦。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把病治好,而是先要筛选一下,有没有危险,风险有多大,而是想到要怎么样留下证据,怎么样不被找麻烦。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打破了,彼此之间,有了很大的隔膜。患者防着医生会出错,医生防着患者找麻烦。医患成了一种空前对立的关系。我真不知这样下去如何坚守医道。然而,我仍然努力着,希望用自己的医疗技术和真诚的心打破这个僵面,然而,误会和不快之事时有发生。法不容情,势不择人。我也只有明哲保身了。有时,真为自己当初选择当一名乡村医生而感到懊悔。

然而,适者生存。要继续当医生,首先得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信誉和尊严。

许多乡村医生聚在一起时,谈起这个问题,都只能长叹一口气。年轻的纷纷改行,只有中老年医生还在坚守。乡村医生福利几乎为零,地位最低,工作上压力最大。上面各部门都把责任推到乡村医生头上,层层签订责任状,个个都有垫背的。只有乡村医生,背着一块厚土,独对苍茫。弓着身子,像蚂蚁一样小心地,匍匐于社会最下层,还得手举医德,深怕自己玷污了医道。把对职业的热爱深藏于骨子里,把金钱的欲望和自尊的要求降到最低。但仍然无法摆脱患者找麻烦的干扰和打击,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既然是法制,其实就不应该一边倒。保护患者的利益是重要,但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同步到位,天秤过度倾斜了,托盘的东西自然流失。最后将是空。

目前的现状正是如此,天秤里的珍珠正在流失。而人们全然不知。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社会正在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人格里、灵魂里撒落的珍珠,谁来捡起?

相关文章关键词

《谁来捡起撒落的珍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