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春天
今天,我在这里,与你执手坐谈道德,我能感受到你眉间略微的皱褶。你向我倾诉,生于尘世,冷暖自知,你心中希望春暖花开之时,道德也能如随着绵绵的细雨一同滋润我们的大地。殊不知,道德已悄悄来临,驻扎在你那眉间,你那倾诉,你那期盼之中。你马上否定我,带着不屑和一丝疑问想离开,却又留在了这里,静静的听我诉说道德的传承。
在天地混沌,人始之初,人群逐渐脱离动物的形态与意识,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而道德,也与恶作为对立面一同降生,驻扎于人心,生根发芽。
此时的道德,处于婴幼儿时期——善恶观念模糊,道德与本能的好恶混为一谈。流水泱泱,华夏民族沿着黄河边建立部落,村庄,随后城市随之兴起。因文明程度的不发达,道德无法与法律作出明显的区分,处于青少年时期——承上启下,保留了原始社会野蛮的习俗,也为法律的孕育提供了摇篮。历史风云变幻,中华的图版经历了战争磨砺,文明的变迁,终于在趋于统一的道路上稳步迈进,此时我们回眸眺望远方,岁月已过了五千个年头。儒道释三家奠定了中华道德之传统根基,法律也已然脱离道德的怀抱,独立生长,有了健壮的骨骼与丰盈的身段。此时的道德,已从当初的臃肿的茧中挣脱出来,取他山之精华,弃封建之糟粕,迈向了成熟期——浮于法律之上,成为了社会群体的精神需求与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褪去青涩,迈向成熟的变化时期,在经济蓬勃发展,国力迈向强盛的过程中,人们的视线逐渐从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追求中回归于人性内在的探讨中去,对于道德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因为注重于“硬件”的强盛,相比之下“软件”的停滞不前看起来就如倒退一般。举“彭宇案”一例,媒体把人们的视线推向扶老人反而被讹事件本身,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人为乐”相比较,意在说明经济空前大好的情况下道德关怀的缺失,引起了民众广泛唏嘘。其实则不然。上文宣扬的,“助人为乐”的道德水平时代,正处于青年时期——道德,法律,美德区分不清,混为一谈的糟糕状况。其宣扬助人为乐的精神本身固然可贵,然而在青年时期的道德观念之中,同时也遵从着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专制命令,赞美着那“三从四德”地位不等的条文,也同样宣扬着“姐妹为保羊群牺牲双腿”的忽视生命的过激举动。这些在如今——即道德的成熟期看来,那些道德观念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样,用当时那简单混沌的道德之尺,衡量如今复杂快速社会之度,显然有失偏颇,正如因口味的越发挑剔,而指责食物的匮乏一般。说到底,只是不经意间偷换了“道德”概念的内涵,正如同“助人为乐”的概念也是此一时彼一时。那如何解释人们的唏嘘与感慨呢?
我认为,这些唏嘘与感慨本身,便是象征着道德春天到来。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道德发展思想离不开哲学基础,即上述提到的儒道释三家。其中道家强调自然规律,偏向哲学,佛家作为宗教信仰,抚慰人心,真正注重“人事”发展的,是儒家学派。道德与人事密不可分,没有人事的存在,道德也无所依存。因此,儒家学派不但制造了衡量道德的标尺,还奠定了中华民族保守的性格:不激进争取,注重整体利益,仁义当先,恪守忠孝。所以,儒家学派中处处留情,字字见义,中国式的人情特色也是从中蜕变而来的。然而其弊端在于:对于外界环境采取妥协的态度导致松散的处事行为,整体利益的发展抹杀了个体性格的养成,不顾客观事实的仁义让人们感情用事,使处事原则动摇,冰冻三尺的封建传统观念在法治社会下依然无法根除。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发密切频繁,以人为本的思想渐渐在东方的沃土上活跃起来。言论的自由也在逐渐放宽限度,虽然不能与西方之自由的发达相较,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我们的长辈经历过的文革之苦,我们无法想象。
有光的地方必有影子,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对于黑暗的影子沉默了许久许久。如今对于负面道德事件的存在,不仅认识到了它的异端,还发出“世态炎凉”与“社会冷漠”的感慨,不仅私下交流,还要在网络激起波澜,报纸,新闻,媒体也无一例外。长时间的沉默后,进入了“全民愤慨”的阶段,尽管从中充斥着一些过激的言论,然而压抑了五千年的话语,如此的爆发也理应得到宽容和谅解。对于斥责黑暗这一行为的本身,不正是一种觉醒么?
我们呼吁道德的春天,殊不在意,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润的风夹杂着青草的新鲜,融化了冬日最后一抹冰雪,舒展了柳枝,也舒展了你的眉间,我又见到了,我渴望已久的,你那明媚如春水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