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路遥,《平凡的世界》
还没有哪位作家会让我如此崇拜敬重,也没有哪本书会让我如此爱不释手,甚至奉为至宝。路遥,一个中国当代作家中极具分量的名字;《平凡的世界》,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真正与路遥“相识”,不,确切地讲应该是与《平凡的世界》相识实属偶然。记得也是在岁末吧,在天津站等候回家的列车,因逢春运担心拥挤,所以来得较早。而火车偏偏又晚点,屁股已坐得生疼,便把行李丢给同伴,漫无目的地溜达着进了车站的小超市。大都市就是有大都市的样子,就连车站中的小小超市也是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由于囊中羞涩,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服务只是频频报以歉意的微笑。当我走至超市另一门口,准备回到候车厅的座位时,却被门口一侧的小书摊所吸引。大凡车站都会有供候车人打发无聊的候车时间而开辟的报刊摊,但无非是奇闻异事、明星八卦等纯属娱乐性质的。而此处却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纯文学竟占据了大半位置,还不乏“大块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还有什么比这能勾起兴趣的呢?于是就打算选一本自己心仪的,以打发途中的寂寞,谁知价格又让我左右为难起来。可当《平凡的世界》几个字,还有“路遥”这个诗意的名字蹦入眼帘,我竟然不假思索地“一掷千金”。
那时这部书也已面世八九年了吧,而对于路遥这个名字还很陌生。好像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朋友请我去影院里观看一部叫做《人生》的“老”电影,尽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但也只是模糊记得原著的名字叫做“路遥”,至于还获得了什么“大众电影百花奖”,对一个农村娃子来说更是无从得知。这就是我关于“路遥”最初的印象,也不知那时对文学“痴迷”的我,为何没有去对他的作品来一个“狂轰乱炸”,或许是因生活的窘迫与压力吧。就如购买《平凡的世界》时,生活依然没多少起色,但就是这个简单普通的书名没来由地使我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说“一见钟情”也不为过。而“路遥”两个字更是蓦地勾起了我关于《人生》的记忆,原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路遥”,虽然只是很模糊的记忆。还有,平凡的人不读《平凡的世界》,那该读什么呢?这大概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书的最主要的一个动机吧。
从来不曾有一部书让我产生如此的强烈的阅读冲动,自登上火车的那刻起,眼睛便再无法挪离半寸,哪怕是吃饭和上厕所。以至于车到站后还是在同伴一再的提醒下,才恋恋不舍地与书中的人物做了短暂的别离。回家后因是农闲季节,我便昼夜不分地深深沉浸在《平凡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虽然与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年代距离,但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欲望,因为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似曾相识,如在眼前。一整个春节都泡在书中,百万字,竟连着读了两遍。两遍都是伴着难以抑制的泪水,难以言喻的感动。
自此,就如上了“毒瘾”,每年都要读上一遍,尽管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几乎已烂熟于胸,但依然乐此不疲,百读不厌。而每一遍也都会读出新鲜,但收获的仍是满满的感动。《平凡的世界》,成为我平淡生活的“精神支柱”。是的,一部能成为读者精神支柱的书,“感动”是首先不可或缺的因素。感动于亲情,感动于爱情,感动于友情,感动于生活,感动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因而也更感动于路遥。
当不久便听到路遥因病而逝的消息后,心情的确很复杂,慨叹惋惜,同情沮丧。然而虽天妒英才,但他留给我们的财富却是长久而巨大的。尽管他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年余年,可他的故事与作品依旧激励感动着世人,甚至于九零后。在近几年进行的多次读者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在当代文学中一直名列前茅。不少大学生更是将其作为自己最喜欢最珍爱的文学作品。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与这恰恰相反的是,或是孤陋寡闻,几乎至今还没读到过学术界有关此书的任何积极的研究与评价。虽然已获得了中国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但听到的却多是批评之词。什么“路遥缺乏勇气,批判精神太少,理想式的赞美过多”,试问,难道刁钻刻薄、尖酸狂妄就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吗?什么“语言土气,毫无美感”,试问,难道辞藻华丽、晦涩难懂之类就一定能登大雅之堂吗?路遥本就是一位乡土作家,既如此为何非要去刻意追求那种毫无生命可言、浮华虚夸的文风呢?亦如《平凡的世界》这个名字。
《平凡的世界》,一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小说,或许情结不够曲折动人、缠绵哀婉,或许事件不够惊天地泣鬼神,但只是通篇涌动着的那种感伤与幸福,真实与浪漫,悲悯与感动的复杂情感,已足以让人为之动容,感慨唏嘘。再加雄浑深沉,不饰虚华,大气而不张狂,自然而不做作的文笔,谁能说《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厚重之作?不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呢?而且眼下又有哪部文学作品可以一版再版,销量不衰,反复咀嚼,不厌其烦,二十年影响不退呢?事实胜于雄辩,这似乎也给了当今文学界几个思考:纯文学真的没有市场了吗?文学究竟服务于何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是大众喜闻乐见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呢?
当然,再出色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就如《红楼梦》,相信那些红学大家们肯定不只是赞誉之词,而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会列出一大堆。但这不妨碍《红楼梦》是一篇绝世之作,不妨碍它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也不管当初它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并不是借此抬高《平凡的世界》,只是认为一部作品,或许不够尽善尽美,但只要给了我们感动,就只是感动,感动不关乎时间,更超越时间。如此便是成功的,便有了生命力。路遥说:“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我想他做到了,《平凡的世界》做到了。君不见有关此书的评论与读后感更是铺天盖地,从未间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便是:感动!
感动,感动于《平凡的世界》,更感动于路遥以及他的创作精神与态度。当读完他在病床上写下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仿佛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看到他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原来鲜花和掌声背后,竟浸透了他如此之多的心血与汗水,甚至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42岁啊!42岁正是一个人尤其于一个作家而言,是比黄金还要异常珍贵、灿烂辉煌的年龄。就如路遥自己所言: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没有理由不相信,如果路遥还活着,他肯定还会为这“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不平凡的巨著。但这已成痛苦的幻想,更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巨大的遗憾,一个不能轻易填补的空缺。
或许路遥的这种精神与态度并不可取,尤其在今时的文坛,但却又是今时甚至更远的文坛所最为欠缺的,相信这也是再难见有如此类作品问世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路遥的这种精神与态度便越发的尤显可贵,越发的让人敬重与感动。
路遥,一生都感动的名字!《平凡的世界》,感动一生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