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广德风光系列――烟花三月话横山

广德风光系列――烟花三月话横山

2013-10-14 16:07 作者:竹海文化传媒 阅读量:33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州城的西北角有一座从四面看都横着的奇山,这就是被朱元璋赞誉为“天下英灵第一山”的横山。

看惯闹市的纷繁,或许我们可以走进自然,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

“烟柳半堤歌管市,竹篱几处有人家”,沿森林公园大道向上行走,渐入横山。阳春三月,江南正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山脚下的林科所掩映在一片灼灼艳丽的桃花之中,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此处若有一家“桃花酒店”,定然引来饮者云集。

朱元璋曾在《幸横山》一诗中赞道:“巍巍高耸碧云间,上有禅僧悟透关,礼斗台前真胜境,快吾登眺得江山。”此刻我们咏诗登山,似乎也能感受到遥远的晨钟暮鼓,那曾经抑扬顿挫的诵经念佛之音依然在山野回荡,只不过我们没有皇帝“得江山”的豪迈罢了。沿蜿蜒曲折的小径环山而上,漫山野花溢香,满目古树参天,偶或惊起几只栖鸟,“呦呦”之声随风而至、缭缭而散,隐约间前方有歌声飘来,想必那是高处采花人的纵情,“苍山百转见炊烟,茅屋高栖古树巅”,在这葱茏深处不知住着哪路的神仙,能在这样的人间仙境居住。

小径两边三三两两散落不同时代的碑刻,这些无言的石块默默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有威震四海的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御驾亲临,也有“忧国忧民发易华”的范昌龄满目的苍凉。流连在这样的山野不仅仅是游山,更是在读史。难怪明代人唐顺之步入此山不觉失声:“倘遇秦人应不识,只疑误入武陵川。”

行至半山,眼前突兀显出一方石墙,背后就是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奇特神秘的“横山防空洞”,当年为了“备战备荒”,驻地部队耗费三年时间奇迹般纵横洞穿这座曾经“白云为阙石为关”的奇山。据说洞中机关重重,可惜解放军撤走后,四个洞口都被巨石封堵,留下无尽的悬念。终于有人禁不住诱惑,想尽办法从傍边刨开一个缺口,但里面漆黑一片,深不见底,更多的人还是不敢涉足。同伴中有人事先准备了电筒,大家决定一探究竟。微弱的手电光引着众人向洞的深处摸索,路面还是比较平坦,走不多远发现洞壁有有侧洞,但或铁门紧闭,或石块封堵。进入更深处,四周越发黑暗,手电筒的电源已显不足,人又必须哈着腰前行,有胆小的便打起退堂鼓,其实大家都不敢再深入,说不定里面藏着什么毒蛇猛兽呢。有人提出后撤,个个显现出菩萨心肠,于是在大家的感叹中,纷纷折首。

从昏暗潮湿的洞穴钻出来,正值日近午天,温暖的阳光无私地照着你我,照着这个世界,或许此刻,你会对阳光有了一种更深刻的认识,至少你能感受它的光明。

其实,横山并不像那位皇帝赞美的那样“高耸碧云”,我们穿过当年部队种植的环山松林,眼前一亮。山顶居然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眼水井神话般端坐山顶,据说早年这片空地是一座庙宇,但为何消失多年这里依然不生草木确实让人琢磨不透,山顶居然有水,更是令人惊叹。依然可见的碎石烂瓦正向游人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朱元璋登临山顶,曾经抒发满怀豪情,“礼斗台前真胜境,快吾登眺得江山。”站在山顶,俯视四周,吟哦太祖诗词,顿觉帝王之势,但见群山环绕,把桃州城染成一片绿色,环城河宛如玉带缠绕,现代建筑群簇拥着古老的天寿寺塔。隐约间塔铃晃动,听见的却是山脚下祠山殿的飞铎之音。顺着声音,收拢视线,悄然回眸,横山水库宛如含羞少女,默然静卧在两山之间,但见满眼烟波浩渺、春光潋滟。三两小舟任意飘荡,恰如几枚棋子点缀银波。在山顶野炊时同伴中有粗通县史的,向大家介绍起横山特有的“横山独角鸡”,据说这种头上长着一只犄角的野鸡曾经以味道选美而声名远播,只可惜现在已很少发现,大约已经绝迹。大家在一阵唏嘘之后,收拾停当开始向水库进发。

不知是谁把养殖户的一条渔船借来,大家雀跃而上,一脚踏上小船,山开始动了。我们一下成了水乡人。抬桨摇橹,船居然在时停时行的周折中驶向水库中间。坐在船头,放下手中的船桨,任其飘荡,自有一番闲情雅致。不远处两三钓客正神情专注,投饵垂钓,俨然现代老太公。同伴举起相机,按动快门,以横山为背景,以碧波为衬托,我们成了画中人。

若不是渔舟唱晚,大家或许仍旧沉浸在无边的自然美景中,暮然回首,已是夕阳西下,红霞满天,隐约中染成红色帷幕的天际簇拥着火红的娇娘,华丽艳美,流光溢彩。渐渐地山离人远了,雾离人近了。青山绿水掩映在一片红霞里,山红了、水红了、人也红了。山峦叠嶂、雾霭烟云、远山飘渺、夕阳无限……

带着一份眷念,我们必须离开。因为终究是要告别这一份闲适,回归到纷杂喧嚣的闹市,那里才是我们的生活,但想来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留一份心情,在这浪漫的季节,踏上浪漫的旅程,或许会让你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不信你也试试。

相关文章关键词

《广德风光系列――烟花三月话横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