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六盘山

六盘山

2013-10-18 10:33 作者:浮生一段凉 阅读量:2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六盘山

(一)

不知何时起,眼前翻开着这样一幅宁夏本土的地形图,不难发现,贺兰北据,六盘南卧,两山面东恰好组成了一个倒“八字”,有点儿相对而望的意思。而此时,我把目光转移到了人文气息上,似乎六盘山略胜一筹,这也许是自己在情感上,和她走的更近一些的缘故吧。

贺兰山,蒙语意为一匹奔跑的骏马。当你远远的眺望着它时,借着隐隐约约的雾气,你会惊讶于你的发现,这匹骏马它一路奔跑着、嘶鸣着,雄健刚烈,野性十足,仿佛要把天踏裂,要将地踩陷,而要驯服它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将帅?他必定是染指过塞外万丈豪情,挥师过百万,一代天骄那样的况世英雄;他御马而立,左拥大漠,右吞黄河,并赋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类的豪气冲天的瑰丽诗篇。

然而,有那么一座山相比之下,就安静平凡的多了。

她,有着实实在在的平民性格,她总是那样的本分、朴素和矜持,但骨子里从不乏热情,憨厚和大气;似一位木讷的农家阿妈,几千年来,用默默地付出慰藉着无尽的依恋,用汩汩的温情灌溉着连绵的苍翠,浸润过神话传说里的岁月,抚恤过黄土沟壑间的创伤;一潭清冽,几带清流,曾也甘甜过华夏文明的最初,上古就冠以大陇山的名号,只是后来卑微地躲进一两卷经书典籍的旮旯里,凝视着历史的过往。

她,就是六盘山。

(二)

几年前,曾在湖南碰见一个当地的学生问起我是哪里人时,答道宁夏人;他只是摇头,很困惑的样子,说只知道有个银川,这令我是很尴尬;在接下来的闲聊里,谈及了一些彼此喜欢的诗词,我无意中提到了《清平乐六盘山》,他扯着嗓子激动不已地说,这个他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并且当面要背给我听。

这再一次的让我感受到了一座山的力量,当她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我们心里相通的时候,就算是轻轻的一次触动,也足以拉近两个陌生的灵魂,哪怕是天涯间隔人海茫茫。

一次长征,足以让六盘山扬名天下,不觉间感叹到她是幸运的!一下子,想去看看她了。

当你沿着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或乘车或步行,在几经周折后,终于登临了山顶,这时山到了尽头,一座红军纪念碑做了峰,当你置身碑下,放眼处,秋日里西北的天异常的高远,别样的蔚蓝深邃,望着轻描淡写的几团云朵和消失在天际的几排雁阵,顷刻间,一首气贯长虹的词作砰然心间: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难道你读者它,就不觉得有那么一只弥天大手,于1935年10月7日中午前后在六盘山青石嘴附近轻轻的一挥就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并乘胜在当日下午一举攻上了六盘山高峰吗?

难道你读着它,就不联想到长征路上历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之誉的天险六盘既已攻克,红军主力不日可达陕北,中国革命的成功指日可待了吗?

难道你读着它,就不再往更远处想一下,是什么让这样一只队伍无惧死生誓言今生吗?或者说,有没有唤起某种信念,让你沉思它与生命、事业和历史的意义?

当你若有所思的下了山,和尚铺边站立的石碑上,刻有大尺度大手笔的毛体《清平乐六盘山》的词作,在晚照下,格外的耀眼。

(三)

然而六盘山的幸运,绝非她侥幸得来的。换句话说,她当之无愧。

当我走进图书馆,轻轻地叩开一本厚厚的地方志时,她从远古的气息里缓缓走来。你看葫芦河、清水河和泾河奔流而去,像三条裙摆一样,缠绕在她那苍茫浓郁的腰身上,飘逸在那遥远的空旷里。远古创世的神话恰是她项颈上的一串念珠,待人一一细数:盘古开天地、伏羲降生、伏羲画八卦、伏羲女娲成婚、女娲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诞生、魏征梦斩泾河龙、柳毅传书、鬼门关的故事等等。

插上一幅民间传说的羽翼后,想象的镜头便清晰了。

那一天,家在成纪(今天水)的女子华胥氏游玩来到了雷泽(今六盘山东麓彭阳县古城镇,故称朝那<zhunuo>湫),见其如仙境一般,顿生倾慕栖息之意,在生下伏羲后,便又来此定居。多年后,伏羲做了一个小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以蛇为图腾;经过励精图治,终于合并了周边大大小小的其他部落,为了统一管理,在一番画蛇添足后,便有了龙图腾,随命名六盘山为龙山,即后来的陇山。称其后代子孙为龙的传人,这样伴随着大部落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民族在此基础之上便形成了。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母亲,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

由此可见,六盘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童年的摇篮之一。

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也未必真正意义上的到过六盘山,六盘山因古道六盘可达山顶而得名。自然,没有攀登过六盘古道的,也就算不得真正的到过六盘山了。这样一说,我是没有到过六盘山了。

只是想起一次去西安,曾绕山道途经六盘山东麓的泾源时,车窗外看到的雨中景象,算是初识的六盘山了,山林浓郁处绿烟聚拢在一起显现出一幅沉甸甸的样子,水汽朦胧的车窗玻璃上,实在是看不清些什么,一丝无奈后,只好把遗憾带走了。返程时,走的是高速,只得穿越隧道了;2.4公里长的六盘山隧道是西北最长的公路隧道了,通过了它,一路向东,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便一览无余了。你要是置身其中,看着稀疏的点缀起的一片若隐若现的灯光,恍惚间跌落在了时空的路上。

萧关瓦亭口,山风驼铃声,丝绸古道边;如云的商旅,虔诚的信徒,颠沛的流民,西征的将士,发配的官员。

他们累了就随处歇息,饿了就啃上几口干粮,渴了就喝上几捧溪水,罢了,就又重新上路了。一夕残阳里,他们血色的背影把历史拉伸的很长。

就这样在疲于奔波的日子里,生命是一个狼狈。等到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想再漂泊了,干脆就在沿途找一处小村镇定居下来,从此生生不息。于是在六盘山的这条绵延了数百公里的丝路北道两边,经纵横扩展后,形成了全国最长最大的以回族为主的聚居带。因而,便有了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大陇山文化圈,在中华大花园里大放异彩。

(四)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对六盘山了解了一点儿没有?

也许你一口就会说出西海固来,一个六盘山最卑微的儿女,曾经穷的地球人都知道,被联合国实地考察后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是现实问题,更是历史问题,是时间可以改变的,能够抚平的伤痛

你看退耕还林,你看移民般迁,你看新农村建设。200万西海固儿女一直在努力,因为她们每个人心中都矗立着一座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

2012年10月于吴忠

相关文章关键词

《六盘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