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秋游小龙岗

秋游小龙岗

2013-10-13 14:48 作者:文军贵 阅读量:3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久闻“势拔五岳掩东溪”的小龙岗的盛名,多次远望过它如蛟龙般向苍穹飞舞的巍巍雄姿,却未能亲自登上海拔1000余米的如龙口形状的峰顶,去感受那“一览众山小”“荡胸生层云”的博大气魄,去领略那“千峰秀色入帘来”的壮丽景象,去谛听那“木鱼声领经声起”的佛门禅音。

在今日上午我接到语文教研组长发来的短消息:今日中午一点在关虎桥集合,下午到小龙岗采风并对上周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进行研讨。我看后真是喜不自胜,哦,我们不但能够走出朝夕相伴的“围城”,投进可爱的大自然的怀抱,还可以了却心中的一桩遗愿。

我是坐着同事的摩托车上山的,庆幸的是,可以看到沿途的秋色和秋天的原野,路虽然弯弯曲曲如羊肠般从山脚缠绕到离山峰不远的停车场,也无丝毫烦恼和怨言,不像欧阳修先生看到秋景就生出“秋色惨淡、秋气清冷、秋意萧条、秋叶凋零”的悲伤之语,有可能是我们的境遇不相同吧。虽然秋风习习,“呼呼呼”地从耳边劲力吹过,然而天公格外开恩,一露秋后难得的灿烂笑脸,我坐在车上,并不感到凉气袭人,反而觉得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爽快至极。路面不很宽,但全是水泥路,路面平坦,没有一点杂尘,我暗自庆幸着我们山里人,也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说句实在话,以前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只能眼巴巴地在电视上目睹的令人艳羡的水泥路会在这偏僻寂寥的山区出现、延伸。路两边的田地秋收已经完毕,在空地处摆放着一捆捆干枯的玉米秸秆,那些绿意盎然的禾苗是老百姓秋后新栽的油菜、小白菜或甘蓝,我想这也是勤劳的百姓们的杰作吧。尽管有些杂树已经在开始枯黄了,但我心中没有一丝伤秋之感,反而觉得这里的秋色绿黄相间总是那么顺眼,那么悦目,尤其是路两边的黄色野花,点缀在榆钱大小的绿叶间,开得那么欢快,那么繁密,那么活力四射,好似一位魔法高超的画师刚刚精心绘制的一幅水墨画卷,看到这些,我的心不免喜不自胜,心襟摇曳。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离最高峰不远的停车场。刚下车,我眼前一树如火焰般的红叶倏然映入我的眼帘,心头不免一喜。虽然这仅仅只是一树红叶,但却让我兴奋至极。因为中学时代读过杨朔的《香山红叶》那篇美文,可如井底之蛙的我只是从字里行间感知了红叶的迷人景致,未能亲眼所见,不免也是一大遗憾;虽然去过一次北京,可那时不是欣赏红叶的时令,也未能计划去香山欣赏漫山遍野、红艳夺目的红叶。

顺着一条在万丈悬崖边开辟出来的仅容一人通行的青石板小路,大家有说有笑地穿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老笨实的东门后,继续倒左拐,沿着宽度一致、整洁弯曲的青石小路绕行到南门时直接拾级而上不到五十步,便来到了闻名川北、位于龙岗山东面的龙感寺——广元市苍溪县龙感寺。此寺庙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拆毁,目前规模不大,但设计精巧别致,飞檐斗拱,青瓦黄墙,静静坐落在千米峰顶的垭口处,周围被开得正艳或正含苞欲放的玫瑰花环绕着,恰似仙人居住之所。闻说此寺当年的道僧造诣颇深,灵验至极,香火鼎盛。吴忠将军于1933年从这座大山走出去后便和家人失去联系,他的父母每逢观音会的时候就去问卦抽签,寺僧总是平和地说“施主放心,令郎还活在人世,不必牵挂”,只因方方面面的原因,寺僧未能告诉吴将军的父母他儿子目前身在何方。虽然吴将军的父母在临死前都未能见上儿子一面,但通过事实明验,村子里的人后来都惊奇地说,寺僧确实能掐会算,毫无差错啊。寺庙侧边的一条被杂树、水斑竹掩映的小路便通向了巍立数千年或数万年的晒经石,那块石头略似长方形,高1米有余,宽不足1.2米,长不足1.8米,如挂在龙嘴口边正欲吞入的一块硕大宝石。那块大名远扬的石头,兀立在几百丈高的笔直的陡崖边,石头下面是另一块比晒经石略小的石头支撑起的。传说这块石头是数年前的高僧用来晾晒经卷的,故称“晒经石”。同行的有些女士怕是身体状况不太好,远望着晒经石不敢去攀爬留影,还吆喝着其他同事为了安全也不要往上爬。但同行的另外几名没有恐高症的“勇士”,想不虚此行,欲领略一下在晒经石上极目远望千山万壑的快感,不顾同行们的劝说,纷纷鼓足勇气如猴般爬上石头,以身后几十里外的层层青山为背景留下了绝美的英姿。只是站在上面的时候,同事们开玩笑地喊道:“还不快点下来,石头要掉下万丈悬崖啊。”说实在,虽然觉得屹立数年的石头不会在此时掉下万丈悬崖,但心里还是有些恐惧,仿佛觉得那块石头真的在晃动了呢。数年前怯怯地登上厦门鼓浪屿92.7米高的日光岩顶峰时,尽管站在那上面也觉得石头在晃动,但没有站在这块“晒经石”上那么令人心生寒栗,那么令人惊心动魄。因为这块石头下面尽管有一块比晒经石略小的岩石顶着,但看不到石头西面是否已经风化,毕竟它承载着少说也有几百吨重的一块巨石,而且晒经石上面的四围没有用栏杆围起来,人一稍稍往西面退,再有点恐高症的话,就会血压陡升,两眼一花,手脚发软,轻而易举地掉入无遮无拦、令人毛骨悚然的山谷底部,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我们虽然壮着虎胆在上面风光了一下,而且也未发生安全事故,可我此刻伏案写作这篇游记的时候,不免腿脚还在不停地颤抖。哎,不管此时腿脚怎样颤抖,我都是平平安安、毫发无损的。

从晒经石的东面折向南面不几步便是“参禅洞”,此洞直接通向北面的参禅处。要穿过此洞要猫着腰,小心慢速往里爬,不然脑袋就会碰着洞穴的顶部。此穴南面的洞口稍大点,向左折到洞穴中部处突然变成了“瓶颈”,这时身体要再努力猫着才能顺利通过。过了中部后洞穴要稍大点,但此时洞穴又折向东北,所以通过此洞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以免脑袋与这坚硬的页岩做一次亲密的接触。此洞穴是数万年前地质运动时留下来的杰作,不然怎会如此奇形怪状,变化多端呢。到了洞穴的北面,有一个宽不足1米,长不足2米的平台,幸好平台边缘上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作为挡墙,不然也会让人不寒而栗。站在平台上伸长脖子一望,脚下是万丈悬崖,远方是数层如波浪般的青山,浩浩汤汤的宋江河此时如一条袖珍白练镶嵌在两山之间。平台后面的崖壁上有两个高约1米、深约0.3米、呈半圆形的石洞,据说这是当年寺僧们参禅诵经的理想净地。所以此洞便命名为“参禅洞”。此时清风徐来,禅音飘荡,天地间的我仿佛觉得自己得到开化,变成了一位“屏息诸缘,一念不生;明悟自心,彻见本性”的直通佛道的高僧。

从参禅洞出来,同伴们便笑笑呵呵地来到了“神仙洞”,传说神仙从天庭翩翩下凡后就在此居住。这里离峰巅虽仅一步之遥,但又难以攀越到极顶。造型怪异的洞穴被翠绿的具有仙风神气般的斑竹掩映着,若隐若现;洞穴上面西面峰顶的悬崖边石缝里生长着一棵葳蕤苍翠的马尾松,有的枝干直刺苍穹,如剑出鞘,刚劲有力;有的枝干长长地凌空斜伸向西边的天空,好似黄山的迎客松一样,把远处含情脉脉地张望,白白的枝干遒屈嶙峋,绿绿的枝叶如仙女的玉针,要是贺知章当年亲临此处定会有一首绝美的咏松之作。整棵树白绿相间,俯仰生姿,美不胜收,煞是好看,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洞穴东面的山坡上挺立着两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灵气飘绕的银杏树下矗立着一座黄瓦红墙的寺庙,寺庙里传出悠扬婉转、超凡脱俗的禅音;密密层层的银杏叶一片金黄,密织成了一个巨大的佛掌,在蔚蓝天宇的映照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好似佛光四射,此时我原本有些浮躁、彷徨、妄想的心霎地受到无限开示,变得宁静而冲淡,豁达而洒脱。如此令人称奇的境地真乃仙人居住之所。此洞也是数万年前地质运动留下的,比参禅洞的入口还要小,人要努力蜷曲侧着身子,尽力偏缩着脖子才能顺利通过,到了洞口那边也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呈直角三角形,给留影留下了一个较大的空间,我们站在这里向莽莽大山远视一番、长啸一声、欢呼一阵后,便永久留下了我们青春、开怀、难忘的笑容。

随后我们来到如龙口形状的另一个峰顶的松林里,开始了我们此行的第二个活动——课堂教学研讨。大家围坐在洁净、幽深、宽敞的松林里,在贪婪地呼吸着清新至极的新鲜空气,尽情地享受着林间斑斑点点的日光浴的同时,认真地听着教研组长对上周两位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和探讨。组长的话音还未落地,其他各位老师也纷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的研讨会在大家的一片掌声中圆满、愉快地结束了。一位活泼的老师还一边听发言,一边录下了整个研讨会的全过程。老师们看到大家在大自然里开展的别出心裁的教研活动,听到自己抑扬顿挫的发言,不禁笑意叠叠。

哦,这个难忘的野外采风活动,这次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会永永远远地刻在心海的最深处。为此赋写拙诗二首,以飨读者:

(一)小龙岗望远

巍峨奇峰耸东溪,群山万壑收眼底。

欲览风物何处去,流连龙岗不忍离。

(二)《小龙岗秋行》

艳阳高照碧空净,同仁相邀龙岗行。

曲径幽幽野芳香,枫叶点点秋山明。

峰奇石崛惊神工,松盘穴诡疑仙境。

禅音绕绕一佛地,祈愿佛光惠苍生。

相关文章关键词

《秋游小龙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