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弃最初的梦想而驰
是的,我背弃了我最初的梦想,我在背弃梦想而驰。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是一个不用对别人说的梦想,一个还没出现多久的梦想,一个只是为我个人开心满意的梦想。
事实上我想过很多很多事情,思想随心,任由天马行空,鸾凤绕梁。
我想做一个文艺青年,一个只管风月,不管油盐的青年。我想过春风秋月何时了?想过种菊南山下,悠然见日出。想过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种桃树。也想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想过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荒凉生活。
想过很多很多,但那些终究是梦里的梦,比梦还不现实。也有过不甘心,不过,算了,毕竟那都曾经是我的梦,只是梦而已。
之所以我会有那些梦,与我从小的生活有关。我们这一代,背负的都是父母的希望。小时候我学过很多东西,古筝、绘画、舞蹈。虽然都无疾而终了,但是好像也养成了我这种骄奢的习性。我不会很多很多关于生活的事情,我只会书中的道理。即使那里的黄金屋与颜如玉如此之多,毕业之后,我还是发现它们只关风月而已。
无奈的我才开始觉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飘渺的梦想才能生活。所以我的梦想还没开始实施,便被我扼杀。因为我觉得那有些太不切实际,即使是我真的想,现实也不允许我那么做。我要背弃梦想而活,只是为现实而活,即使心有不甘。
我觉得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迷茫过,很多人亦是如此。然后他们便会选择适合的,能做的,有意义的。而不是一味的只寻求自己内心开心,也不会死死的把开始做到结束。他们也会背弃曾经的梦想而重新开始,获得成功。
南宋辛弃疾弃武从文,然东汉班超又是弃文从武。两个相反的人,在放弃不适合他们的道路后,都获得了成功。
所以关键的时刻,是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正确的。
中国的国父孙中山自幼性格便很大方,从小就立志“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开始的大事就是成为一个名医,也算是大事罢!但是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人被叫做东亚病夫,但当时医疗发展滞后,且大家也无力看医。民穷国衰,致医疗不能有所作为。他才弃医从革命,带领中国走向另一个时代。
这是一个伟人成功,是一个不甘平凡之后的成功。而实际事实上,最被人口语相传的是鲁迅的故事。
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他弃医从文的坎坷道路。他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得到不是高分的分数,还是被人看做是刻意作弊。
有一次,鲁迅在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这些伟人们就是看到自己一开始所选择的道路并不能成就自己,所以背弃最初的梦想而驰,获得成功。
我所想要的生活大抵也是如此,虽然我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梦想与目标,但是我只是希望能放弃一些不能于自己不会有帮助的思想,找到一个能一直航行下去的目标支撑自己。我也有想过,那就只做一个最基本的女子,做最简单的事情,连工作也不用找的,结婚生子。执子之手,相夫教子,期待另一半会养活自己的。好像那是最贴近生活与现实的,但是我对这件事却有点恐惧,有点担忧,好像并无半点期待。心里有许多的不甘,似乎缺少着自己的独立与存在感,我感觉这个想法没有接近自己的灵魂。
于是我开始想着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学一些,做一些。我也会自问,我会做什么呢?我喜欢做什么?结果答案没有理会我,我有些沮丧。
现在的我处于一个尴尬且无奈的角度。不会工作,不想学习。现实总是和每一个人玩着玩笑,我也不会例外。刚刚想试着去尝试,又被告知不可以。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角度、没有方向的人。如一头蚊蝇被蝇拍追赶时的慌乱,那么的没有目的。
我总会听到很多,看到很多文章,都是写那些关于有梦才能成功的事例。很多时刻我总会问自己,我的梦想又在哪里?从哪里开始出发呢?假如你信仰上帝,还会相信总会有一个天使来帮助自己,而我是没有那么一个天使的。也许我只能脚踏实地去探究事物,现实也只允许我脚踏实地。
可能之后的生活会不如我所愿,也许我还会遇到很多坎坷。但是,终究我还是放弃了那些浮华,去重新开始,不算丢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又有了一个梦想需要我去开拓与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