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昨天小董请我和师姐吃饭,我才见识到学电路出身的师姐对历史是多么无知。别说不知道赵匡胤、刘彻是何许人也,连宋代和汉代的先后都弄不明白。据说,她的室友用了一整个晚上才让她背下来唐宋元明清的顺序。跟她说话可有意思,她头脑中朝代的错乱总能出乎我们的想象之外,比如,我们刚说到岳飞抗金,她就说她知道,岳飞是跟姜子牙一个时期的,因为她以前在岳庙见过姜子牙的塑像。
小董的情况就好很多了,他学管理出身,在这方面简直是不甘示弱。什么战国七雄,商鞅立法,宦官专权,外戚作乱,驱除鞑虏,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等等,很是professional,凡是我们从前在历史课上听熟的名词,都从他口中滔滔而来。我们都很惋惜他没有去做历史老师,而是跟着段老师上研究生,结果现在沦落到每天画CAD透视图的地步。
他打算从尧舜禹讲起,从禅让讲到皇位继承,从奴隶制讲到封建制,一路往下,把整个中国历史给师姐补课一回。可是师姐连朝代先后都分不清,无论跟她讲到哪一段,在她看来都是“遥远的过去”,神奇而且混乱。农民起义,谋反篡位,没完没了,她不久就听不下去了。
记得从前上中学,最热闹的事情无过于考试。因为考试之后是放假,上网睡懒觉,去街上买吃的,都很热闹,就是考前也很值得怀念的。中学的知识总是背诵暗记的居多,第二天要考历史,前一晚就把历史书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翻到最后,那些书上划线的句子,依次在头脑中浮现,考试时便都能记起。经历过几次小考月考,到期末的时候,对书上划线的位置已经十分熟悉,把书翻到一页,眼睛便会自己凑向划线的那几段。
同学有的喜欢挑灯夜战,宿舍楼有灯的那条走廊,到夜里挤着坐下了好多人,好像是远方来的难民。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有这么多人在,过去与他们交谈一阵,感觉很温馨。至于两堂考试之间的间隙,更是不容错过,大家都拿着书轻声地朗读。
如今回想起来,真要怀疑当时为何要那样听话,那样单纯。同时也怀念那时绝好的记忆力。
至于那些知识,阔别了许多年,具体的内容都想不起来,只记得一个框架。太平天国的年代,南京条约的赔款,当时一定是烂熟于心的,现在只记得有过这么一回事情。物理上的欧姆定律,化学里的置换反应,都是听来很熟悉,要回想出来却不可能了。现在再让我坐在中学的考场上,大概未必胜得过十三四岁的聪明的小孩,要知道他们对于读取量筒水量的角度都是一丝不苟的。
知识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考试,而在于思想的改变。这些琐碎的繁冗的知识,我们当然不能一辈子都记得,但是它们的效果并非完全没有。只要我们注意一下没有受过教育的长辈对于电视原理的茫然,使用手机的笨拙,以及听到新闻报道卫星上天时他们说的不合情理的话,我们就会承认知识的效果并不在于我们记得多少,而常常是不知不觉之间,已让我们的看法变得理智,符合实情。我们知道红绿灯的原理是计时器的循环,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靠光合作用,知道自动门是因为红外线的感应,虽然我们并不记得其中具体的过程。十几年之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迷惑变得清晰,从不解变成明朗,这都是知识对我们潜移默化的改变。知识的第一个意义,是解惑。
当时做的那么多计算练习,好像很没必要似的,细想起来,大概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的作用已成为我们的素养,使我们遇上发票报销等事情的时候并不感到繁琐害怕。当然,这里面的浪费也是很严重的,比如一定要去计算将一桶水提上五楼做了多少的功,这在实际中确实毫无什么用途。但是,有句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凡是学习,总要估计中间损失的部分,而事先预加一定的“抛头”。
知识各自有它们的用途。我学过十几年的英语,从前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后来有些空闲,自己找来一些英文的原著看看,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确实很有趣味。读书的乐趣,唯有在读原著时深深感到。
有人说知识无用,看看目前创业的人,办大事的人,没有几个是曾经认认真真读书的。这话确实不错,但是这并非因为知识无用。知识有很多方面,待人接物,洞察时势,引领技术,这其中都有很丰富的知识在,而且没有人传授,全凭自己摸索。创业办大事的人的厉害之处便是能够从广阔的社会中自己摸索出需要的知识来。而我们死背英语,熟读古文的知识,能够使我们读更广阔的书籍,获得精神的振奋,这便是它的用途。
曾经有位同学,胸怀奇志,决心学会所有的电脑操作系统。我亲眼见他三两天更换电脑的界面,分明习惯了双击打开,却又要强迫自己使用长摁;通常在左下角的开始键,又要去右上角寻找。朝令夕改,苦不堪言,我心中窃以为不必。我想世上的知识是无尽的,建筑师需要明白房屋的受力如何计算,美术家则能敏锐地发现每种颜色带来的情感。如今社会的知识分门别类,浩瀚丰富,倘若好胜贪多,逐一学习,只让自己疲于奔命而已。
我们学习知识,本是为了生活之需要。生活之中有所困惑不解,于是从书上推求缘由;生活之中需要运用技艺,于是学习演算、翻译、软件这些工具。若非出自生活所需,知识只是耗费自己的生命,妨碍了生活的幸福。
我从前向往着做一个科学家。这多半是受了书上的宣传,以为科学家造福人类,品格高尚,而且潜心于研究思索,沉浸在思想的乐趣,不必操心世上的琐事,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后来读一读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诸人的书籍,才知道思想的乐趣是真的,品格高尚却未必。凡是伟大的科学家,必定彻底沉浸在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索中,往来纵横,无拘无束,而对什么造福人类是并不关心的。对道德多一分关心,则他的思想多一分束缚。换句话说,伟大的思想家,反而通常是极度放纵自己自由之思想的自私者。
享受思想的自由,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力。科学家因为他们性情爱好,愿意彻底沉浸于深邃的思想,我们则因为我们的性情爱好,愿意看书听音乐,欣赏落日的美景,这两者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若以为崇尚科学就是进取,看看电影就是堕落,这乃是庸俗的见解。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如今的科学学者。他们自然都有着自己专业的渊博的知识,但我并不钦佩他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会我们知识,解除我们的困惑,并以他自己的人格感染激励我们,这样的老师确实是值得钦佩的。可如今的学者,与之相差甚远,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机构中的工作者。他们申请下来国家的基金,购买设备,安排学生实验,如此而已。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他们也并不很渊博。
常常听见身边的研究生朋友说,他们老师因为他们没有完成任务,辱骂相加。或者把他们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要求他们去做跟专业毫无关系的琐事。那么,这样的学者,就算成为了“科学家”,我以为也不必我们身边那些善待朋友,善待恋人,言出必践,为理想而拼搏的人更值得钦佩。
李频
201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