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连涨九年民众为何高兴不起来
•时事聚焦报道: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这是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普通退休人员则表示,对退休金连涨并没有特别大的感受,生活水平并未有显著提升(1月11日新华网)。九连涨之后,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已从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提升到今年的接近1900元,名义涨幅达到了1.7倍,彰显了决策层在保障民生、提供退休人员生活质量方面作出的贡献。可为何民众并不是很高兴呢?主要是9年来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货币购买力已严重下降,养老金的实际增长就要大打折扣。
养老金9连涨,表明政府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越来越重视。尽管8连涨之后养老金普遍有了大幅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却在下降,目前已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标准。社保专家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数据得出,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按照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这就说明企业养老金涨幅未能跟上工资增长水平,意味着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提升并未跟上经济发展步伐。然而奇怪的是,在企业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的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却连年保持在100%左右,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已不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的二分之一,而这无疑是一种有失公平的现象。
有网友说养老金九连涨只是看上去美,确实是中国的实情。相关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为69.18%,达到可维持基本生活的水平。有关方面原本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举措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让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尽量接近退休前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这无疑不利于有效保障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很多商品的涨幅远远超过养老金涨幅,对于大多数企业退休老人来讲,靠养老金只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底线,还不能生病住院,更不想外出旅游,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虽然企业养老金是“九连涨”,但并未使普通退休人员感到幸福和安全,相反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相对贫困中,为日常生活而发愁。
涨薪应该算是最幸福的事儿,为何退休金8年连涨老百姓并没有特别大的感受呢?主要是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未有显著提升。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了一句实话:“这几年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已经在50%以下,意味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在贬值。”事实上,这都是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的。企业职工实行的是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埋单。退休金若算上各种名目的补贴,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以达到90%以上,普通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仅为30%,如此悬殊的政策,只能让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这也是哪怕连涨九次也不敌事业单位的一半的真正原因。有网友说:连涨九次,还不如一次并轨起作用,这说的有道理。正是双轨制加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高度分割化,人为地制造了养老保险的“三六九等”,导致社会上取消双轨制的呼声日益强烈。
当前我国实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双轨制”已逆时代的潮流,很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同等贡献、同等工龄、同等学历、同等职务、同等职称、同等技能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企业比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低约三倍,由此所造成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和障碍。养老金双轨制是官本位与行政体制缺陷的必然后果,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仅将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格局,而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养老金双轨制自此发育不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体制存在缺陷与障碍,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政策制定者和裁判员,缺乏公平、公开、公正。
去年“两会”十大热点话题”网络调查中,“社会保障”已经连续三年居网民关注度首位,超过90%的网民认为应提高养老金涨幅。然而连涨8年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物价虚高架空了养老金上涨的制度性善意。特别是由于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远远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抛在后面,这无疑加重了企业职工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这几年来,每年都有代表委员关注这一话题。目前已有几十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国家尽快解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偏低问题。养老金既是社会对一个人贡献价值的评价,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安度晚年的“养命钱”,让退休人员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如果说没退休前,在工作上待遇应有所差别,但退休后依然差别悬殊,显然就背离了公平正义,人们当然不能接受。
养老金连涨带来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过去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可都是真金白银,可民众依然不满意,抱怨养老金太少的情况在老百姓中比较普遍。关键是这种调整还停留在小修小补的层面,与养老金双轨制的巨大鸿沟相比,难以拉平差距。民众以前涨8次还不如人家涨一次实惠。此次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93元,但目前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均退休金在4000至5000元,前者依然跑不赢后者。怎么涨也不足机关事业的一半,叫民众实在高兴不起来。养老待遇的不公加剧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情绪对立,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因此,政府不能沉迷于“九连涨”的梦幻里,也不能将养老金上涨当做政绩而沾沾自喜,相反要检讨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缺陷,制定合理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企业退休人员都能安享晚年。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所有人的希望,也是社会应该提供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所以对于养老金并轨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光隔空喊话没有实际行动,希望中央政府制定出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养老金并轨是一个趋势,人们期待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不公平的存在会让人产生被剥夺感,另一方面在于期待自己的养老金可以向上看齐,也就是所谓的“均富化”。这个“均富化”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像现在事业单位、公务员一样,而是说,在并轨之后,不仅差距要消除,而且养老的保障力度也应该逐步提高,这才是改革的要义所在。只有每个劳动者都按规定缴费和享受福利,才能在实现制度公平的同时,也为养老金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保值增值创造有利条件。
公务员作为普通职业的一种,其养老金本不应该与其他职业有大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劳动者,退休后凭什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拿得多,企业人员拿得少?如此发展下去,所谓的“让所有劳动者都能获得尊严”也就会变成空谈。同样是种树的人,有的人得不到多少乘凉的机会,有的人却可以天天在树阴下安度晚年。此语境下,单方面强调企业退休金的上涨次数,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调整后的养老金差不多翻了一倍,还是不够花。明年要是不涨了怎么办?老实说,企退工人的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不少人恐慌养老金连涨断档。期待政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变人为调整为机制调整,调整的参数可以参照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或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
社会养老保障本应以统一的标准一视同仁,由于养老金本身设计就存在重大缺陷,双轨制肯定统一不了,这就需要并轨。早在2008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并轨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但时至今日仍未见动静,说明仍然缺乏顶层设计。五省市试点养老金并轨改革,五年来至今没有一个能拿出有效的实话方案出来,说明有些即得利益者并不想并轨。可现在不并轨,整个养老金体制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是民众不满,二是养老金亏空越来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末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一方面广东等18个统筹单位积累的余额逐年提高,基金规模不断膨胀,2011年养老保险基金余额达到1.95万亿元;另一方面,14个收不抵支的统筹单位需要财政补贴用于保障当期养老金的发放。而这种不平衡现象使得部分区域较高的当期收支风险被整体较低的风险所掩盖,剔除财政补贴和补缴预缴等因素,养老金几无余额。一旦财政收支吃紧,这些入不敷出区域可能出现支付风险。如果没有养老金调整的长效机制,很难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目前基本养老金过低的替代率水平,不仅造成了一些退休者的贫困化,还引起了很多参保者的忧虑,甚至形成了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靠性的质疑。这种不安全感的间接影响也十分深远,比如它使得许多家庭不敢消费但又不清楚到底要储蓄多少才足够安全,严重动摇了政府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根基。如何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将日益变的迫切。不并轨要想提高企业退休金替代率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养老金并轨的顶层设计,考验政府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改革需要面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需要承接和改进以往发展形成的不合理制度格局,更需要凝聚推进下一步改革的共识。这既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得不面对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破解社会发展瓶颈,激发持续发展潜能的关键所在。只有并轨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也才能讨论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只有并轨后,退休金的替代率到了一个合理的水平,大多数城镇退休职工除去生活开销后,还略有盈余,到那时再涨退休金,人们才真正能高兴的起来。
2013-01-11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