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筑城的那些事
庐山之美尽人皆知,然而,对其山顶筑城的那些事,知道的人也许就不是很多了。
据了解,庐山原本没有城池,马尾水旁,有一座道观,名叫三圣宫,据传,秦始皇祭祀泰山路过三圣宫时,见其清冷破败,下旨修建。除三圣宫外,还一座寺庙叫“九烽寺”。明末兵火,九烽寺、三圣宫都被化为废墟。
清乾隆九年,九江府有个叫唐英的状元,很留意当地的历史文化,不仅捐资重修了九烽寺,而且在寺前修了一座状元桥。唐英重修九烽寺后,还捐资购置了数十亩良田为庙产。
清咸丰年间,九烽寺再遭兵火,庙产散落。1876年,有位法号雪樵的高僧,来到九烽寺后,四处化缘,在旧墟上修复了宝刹,收回了庙产,恢复了佛事。雪樵圆寂后,他的继承人汇东坐吃山空,庙产数年典当殆尽。
九烽寺和尚的窘境,被觊觎“清凉世界”的外国商人逮个正着,在九江办厂的俄国茶商第一个掏出了大把的银子,古老的九烽寺一下子被金钱打蒙了——英国、美国、俄国、日本、荷兰、葡萄牙等外商,利用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沿海五口、内河十地自由通商,纷纷来到九江,瓜分庐山。
来自寒冷北国的俄罗斯商人,在九江开埠发了大财,却难耐“洵阳式”的炎热。1884年夏率先登庐山。经九十九盘山路到达九烽寺。俄罗斯商人见九烽寺风光如画,清幽似诗,用五千四百两白银租下寺庙山场,并迫不及待地在九烽寺山场建造洋房别墅10余栋,过了一个凉爽的夏季。第二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也跟随而来,并向九烽寺和尚购地五十亩。之后,其他国家的商人及九江海关的外籍职员,也纷纷购买寺庙山地,建别墅,度酷暑。于是,九烽寺呈现一派喧闹景观。
“和尚私自与外国人交易,外国人私自在山林建房”一事,被山下德化县(清末九江府下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清末绅士何蕴章查实,并告到县衙要求查办。县衙当即下令将汇东为首的五个和尚抓起来,关进监狱,和尚惊恐之中集体自杀。寺庙与俄国商人签订的租地建屋协定,被判为无效。九烽寺山地的俄国别墅迅速撤毁,建房材料变卖钱财,抵为俄商租地的赔偿金。与此同时,李德立签约的五十亩山地也随之夭折。
1894年,李德立自山麓至山巅,重新视察了一遍,在山的背面,他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地方,认为在这些处所建筑别墅极为合宜,便决定在山巅买一块地皮。经与官厅交涉,李德立在牯牛岭主干购得一块地皮。
之后,李德立写信给官府,要求同意他将该地出售。知县答复:经调查,地主不同意。而李德立却声明:此事如无完满答复,他要把这事呈报他的上司,并直上北京。
因李德立的要挟捏住了地方官员的软肋。当时甲午战争犹酣,“清廷谕令全国加意保护外人,对于交涉事件,尤须慎重。”于是,道台派来洋务员盛富怀告知李德立:只要当地老百姓不反对,买这块地没有问题,并点拨“须先与绅士磋商一切”。
李德立心领神会,迅速联络当地秀才,购地一方,向德化县纳契税。县衙以为李德立是姓李的华人,很快立了地契。不久,李德立身份暴露,县衙要追回这份地契,可李德立已将它送进上海的保险柜。
因官府知道了李德立是外国人,李德立便设宴招待地方绅士。一番吃请之后,有三人愿负全责立契,其余人愿作证人。契约写好后,李德立将它交给了洋务员,再转呈道台以下各级官员批阅,并派人到乡里调查。因无人反对,李德立便由道台交与县知事,令其盖章。一切文件办妥之后,契约在领事府注册,并载明该地由英国人李德立承租。
有了这份受英国领事府注册保护的契约,李德立便将牯牛岭这片租借地赋予了无限的张力。
牯牛岭为庐山之一部,南界女儿城,北界大林寺,东至莲谷,西及芦林,宽三里,长约四里。李德立不喜沿用原地字,便给牯牛岭取了一个新名“牯岭”。
牯岭变为李德立自家的土地后,便将其划成一小块一小块出售,一手向中国租借庐山土地,一手向别国出卖庐山土地。得到土地的外国人在牯岭盖起了一座座别墅。于是,庐山山顶之城就这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