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溪行
皖南黄山区乌石镇桃源的地里溪——这个地方早有耳闻,发生在这一带的故事也深深吸引着我前往一探,可是一直没有成行。地里溪这个地名是有点怪,而溪源茶业基地就坐落在地里溪的源头,我坐在车上思考着地名的由来,透过车窗仔细观察路旁的地形地貌,想从中找到答案,解开这个谜底。
汽车穿过乌石集镇不一会儿,就到了舒溪河畔,公路桥下游的滩涂一带彩旗飘扬,那就是近年来开发并日益红火的杨家寨景区,车子逆流而上经过桃源中心小学后不久,从柏油公路往南拐进了通往地里溪的村村通水泥路,这条路可来之不易呀!从原来的桃源乡政府所在地(桃源大桥处)到地里溪源头的东坑组、石壁下组,纵深有三十多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山民进出还是一条羊肠小道,有的地段路况非常险峻,跨溪的桥大都是木桥,“地里溪,地里溪,十八道湾,十八道河,不是肩扛,就是背驮”就是那时的写照。常人空手跋涉也要一天,何况挑担进出买卖货物的居民。1990年(桃源)乡党委、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多方筹集资金为这里的山民修筑公路,打开山门。23万元钱的确是太少了,只不过用来购买钢钎铁锤炸药雷管,绝大部分是靠地里溪人民自己投工投劳,他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以业余的水平修技术性强的工程,三十多公里的公路居然不到一年就完成了,这算不算一个奇迹!2007年,村民们又将公路浇筑成平整宽阔的村村通水泥路,村民进出更加方便了。
汽车沿着公路溯溪缓缓而上,公路与溪流仿佛是一对情侣始终交织在一起,我们的眼睛还有摄影家协会会员手里的相机、摄像机等捕捉着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画面,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汽车时而在溪左,时而在溪右,有时峰回路转,有时山穷水复,好像是配合大家、满足我们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欣赏着这幅真实版地里溪民山居图:看!这里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群山,有“潺潺泻于两峰之间”的流泉。瞧!小桥流水人家,竹篱粉墙黛瓦,鸡鸣猫叫狗跳,啃草的牛犊,袅袅的炊烟,砍柴的樵夫,洗菜的村妇,青年在网上找资料信息,天真的孩童在草地上捉迷藏,惬意地晒着初冬暖阳的白发翁媪在逗着咿呀学语的孙辈、用乡音唠着家常……这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这是写意的生活,这里并不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是中国大地上真实的美好乡村!
我在车上默念一路经过的地名,九郎庙、戴家、良将坑、塘田、程家门、新庄,这些地方可是发生许多感人故事、出现过不少英烈的,这里曾是“红色地里溪”,请听我说说他们的事迹,并以此来缅怀他们的业绩吧:1931年春,参加了潜山请水寨暴动和鄂东黄(梅)广(济)蕲(春)暴动失利后的一批共产党人转移来到了皖南一带,他们以行医教书等职业为掩护,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冬,来自潜山的共产党员储德龙先后在塘田、戴家、新庄建立了三个支部(皖南最早的党支部之一),支部书记分别是姚应高、戴炳章、吴明亮。他们在1934年秋季那场著名的“太平柯村暴动”中(建国前与这里相邻的黟县宏潭乡、柯村乡隶属太平县),在地里溪建立了第四农民团(新庄)和第五农民团(塘田,总共为五个农民团),积极参加了那场血雨腥风的暴动,使这一带成其为柯村暴动成功建立的皖南苏维埃政府(皖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的重要区域之一。方志敏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12月14日在谭家桥鏖战后,先遣队兵分三路进军柯村,其中一部400余人就是经过这里而至柯村的,这里的村民为这些红军战士送粮、送鞋、抬担架。是年底,国民党“追剿队”及地方保安团展开了残酷的“清乡”活动,新庄第四农民团团长张祥瑞、支部书记吴明亮和团员沈金平、吴一卓、吴和尚、吴年远等相继被捕牺牲。1935年4月下旬,闽浙赣省委派出支援柯村暴动红军游击大队(300余人)政委、后任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宁春生率领红军战士与敌周旋,也是转战在地里溪一带时不幸被俘而遭残害。烈士的鲜血染红过这里,“红色地里溪”名副其实——这些是地里溪这一带革命先辈创造的奇迹。
汽车在地里溪村委会所在地金阳家停了一会,这里地势开阔,是地里溪山谷的中部,新建的村委会大楼正在装修。大家上车后,继续向地里溪源头的茶业基地开进。沿途的地势越来越逼仄,几个小村落零星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山上的秋色正浓,姹紫嫣红,层林尽染。咦,那排树底下怎么铺着一块黄毯,哦,原来那是银杏树叶的杰作,它们“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示了一幕真实版的“绿叶对根的情意”,瞧那树上还是一片金黄,微风吹来,落叶缤纷,不知名的小鸟在树上呢喃着,不一会儿又向前飞翔,似乎是在欢迎我们这批客人。朋友,这一幅幅静物画和动漫画是否合您的意;还没有打住,这幅山水画可是春夏秋冬、朝晖夕阴地变化着的,如果您想看全这幅画,那就安排好您的行期多来几次,包您每次都会大饱眼福并满载而归的。不信,您试试!
汽车经过湖坪岭最后到达了溪之源头的小村落石壁下组,大家一起下车,步行上山参观溪源茶业基地的茶园。
这里已是地里溪的源头了,初冬是水落而石出的时节,源头的小溪已是涓涓细流,溪上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古石拱桥,一问这里曾有一条石板古道打这里经过。回来一查资料:原来经过这里的古道是唐宋明清乃至民国时太平县西部的一条重要南北交通府际干道,它北起长江南岸的池州府,经青阳、陵阳、六都、高路亭、马仰坑、良将坑、程家门、新庄、湖坪岭、石壁下、宏潭、黟县至徽州府。马仰坑、良将坑的由来就是为纪念太平军与清兵在此血战而闻名的一员战将的,这也佐证了这条古石板道在那时是一条交通干道。
大家沿着山间小路蛇行而上,来到了接近山顶的一块约80亩连片茶园,茶树漫山遍野,长势良好,碧绿如翡翠,周围环绕着五彩斑斓的原生林,树林中丛生着许多兰花草和不知名散发着香气的树,因而这里茶叶的兰花香味特别浓郁。这里是样板化的林下经营模式:树上落叶,是天然的有机肥;林中飞鸟,是茶园虫害的天敌,无需打药灭虫;深山云雾,沁入兰香,因而茶叶品质优良。溪源茶业公司汤永基总经理介绍说:目前像这样的茶园公司共有六处,总面积300多亩。汤永基是地里溪湖坪岭人,他接着说:前些年这里却是好茶卖不出好价,单价每斤约80元,他想黄山区不少茶乡的茶价比这里高多了,他就到那些产茶地调查,发现这里鲜叶品质并不比那里差,有的茶叶品质比那里的还要好,卖不上价原因出在茶叶没有品牌,品质不一,同一档次的干茶数量不能形成规模销售……针对这一状况,他想到了如果收购大片茶园,成立公司、注册品牌、规模经营,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说干就干,经过多方努力及许多好心人的协助,溪源茶业公司成立了,地里溪“溪源”品牌注册了,茶园也收购了几块,统一采摘统一加工,同一品质干茶可以规模营销了……汤总的腰包鼓起来了。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幸福”,当今,许多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都是老幼病残的庄稼人,汤永基就又收购那些忙不过来村民的连片茶园,并高价收购那些农户的鲜叶来统一加工,既减轻了那些茶农的劳累,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来经营,一人富带动了大家富,汤总心里更高兴了。他笑着说:“今年公司年销售干茶2万斤,单价约200元/斤,产值达400多万元,溪源公司生产的有机黄山毛峰茶供不应求,产品远销到山东、南京、上海、北京等国内各大中城市,品牌效益日益提升,这里已是黄山市有机茶和安徽省名优茶出口基地之一。”
汤总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爱好文学,喜欢与文人打交道,这次黄山区文艺家“走进乌石”采风创作活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即是一证;一位书法家为他挥毫写下的“溪源有机茶,黄山第一家”墨宝也可为证。安徽省作协主席、皖籍第一个走进央视“东方之子”的著名作家刘先平老师是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他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对这一带原生态自然风光赞叹不已,这不,汤总为他物色了一户农家小院已装修一新,就是方便这位大师来此小住。想必不久的将来,刘老师描写这一带风光的美文就将问世流传了。这一桩桩是不是现在地里溪人创造的另一个奇迹。
通过这次采风活动,我观察和了解到:地里溪在一个纵深三十多公里北宽南窄近似三角形的山谷中,支流众多;溪谷里的山大多是低矮的山地,由于地形较开阔,因而显得很秀气;由于地势平坦,因而溪流特别弯曲。皖南一带绝大多数的溪谷落差都比较大,唯独这条溪流特别平缓弯曲幽长,这溪流也似乎是从平地里流出(不是高山流水汇成的溪流),这也许就是地里溪名称的由来吧?!
地里溪村八个村民组二十多个自然村落如珍珠散落在溪流的两岸,这些村落有的四五家,有的十几家,一个个都别具特色。冯骥才说:“村落,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只有纯净和美丽”。地里溪一带的自然村就是这样的村落。
地里溪村原生态自然风光——春有花夏清凉秋色浓冬雪美,风景如画,我已经可以领会唐朝那位攀上皇亲国戚成了干国舅、被誉为江南“阿凡提”的宏潭人汤山,为什么一直隐居在地里溪的山林间享乐,乐不思返的原因了,据说他的墓地就葬在地里溪中某个风水绝佳的山坳里;这里有与北方炕头大相径庭却“异曲同工”的取暖设备——地坑火桶颇具特色,令人向往;还有那地方特色的农家菜……所有这一切已经吸引了不少“驴友”的光临,我们在红星水库就遇到了一群游客,他们就是慕名而来的。我想,地里溪通过这里勤劳智慧人民的创建,一个更美丽的乡村即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必将引来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访问、小住乃至定居,这是聪明的地里溪人将要创造的奇迹!
我相信并祝愿地里溪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