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梦半醒
读着纳兰容若“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词句,想着自己的心事,总感觉昏昏然半梦半醒。白日里来不及舒缓心事,只能等夜深人静时独自梳理人生路短途长。
无关风月的寂寥,只是想给层层叠加的萍缘际会一个应有的名分。多愁善感是很烦人的事情,一片落叶,一朵枯花就能引起无限遐想,不知不觉就牵扯到自己身上,虽不至于长吁短叹,总归不能静止无恙。
思虑深沉者,梦多而杂,所以寻找本相,还一清醒的空明境地也是必然的行止。年少时大多都是下意识的行为,自然不存在太多飘渺的情结,也就看不到眼底那滴深埋的泪。
漫步蝉鸣花香的林荫幽径,一丝清雅,几缕淡愁。此时,侧耳倾听风中悠扬枝叶婆娑的诗语,又凭添一份孤傲,多少纷扰。抬头仰望流云无影随行,意念百转千回,两眼空?,一心惆怅。多想无欲无求无悲无喜逍遥于天地之间,却难舍难分有情有爱的聆听菩提梵音。凝聚风风雨雨的那一袭轻裘,曾溢出多少春绿甜梦,于迷迷茫茫路途曲折中,几度寒暑交替。
甭管名门贵族,书香世家;还是清堂陋室,寻常人家;书艺都是不可缺少的传承。深沉的华美,来自创始者的信仰。虽隔百代千年,依然透过字里行间,被后人感悟,消化着。这如同鉴赏一幅作品,视线穿透表层,悟出深处荡漾的灵魂,可不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观赏那么简单。任何形象鲜明的线条、色彩深处,更多的都是作品蕴含着的意境。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寻找表达自己对生活无限渴望的媒介。无论是画笔、文字、书法、音乐、还是其他方方面面的领域,细腻的情感总能找到无处不在的相似性,然后用自己独有的思维,诠释属于自己的人生理念。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从中品出人的秉性。庄子在《渔父》里早已严明:“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我们乐于接近的,必是自己的同类。
本来以为乌金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幽深的骨髓,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回事,幽深的东西只是被表面的光泽掩盖的更加肤浅,坚硬的外壳即使把柔软的心包藏的再深,也经不起一颗最轻柔的微尘飘落。宁静而致远,不管是忙、是闲、安静地时候心里就会滋生些什么东西。伸展着带刺的枝蔓四处肆虐本就不安分的思绪,纠缠着、狠刺着、似乎要窒息于沉默中。这时,多么的渴望,能悄然开启一条缝隙,透进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哪怕只是手指缝大小的缝隙也是延续生命的气息。
林清玄先生在《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写道:有时候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却有说不出的亲切;有时候做了一个遥远的梦,梦境清晰如见……
我想随着时间改变的不只是人的容颜,肉体的纹理,怎抵得上心灵的研磨。时间里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了贫穷富贵;没有了雅,也没有了俗;时间里只剩下单调的音符“滴答”,“滴答”不紧不慢的跳跃着,从不会停止。即使想拖住时间的脚步而把表砸碎碰烂,时间依然于无声处不紧不慢的走着,在你愤懑狂暴的情绪中,时间也同样没有停止一秒。
不由想,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人生路途上的梦!每夜做着不同的梦,清晰或模糊;梦醒又做着不同的事,忧郁或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