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印象
暮春时节,我们驱车百余公里,赴江津游览了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位于江津南部山区,地处川、黔、渝交界要冲,为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镇紧靠大圆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又为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北大门,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中山古镇历史悠久,远古时就有先民居住。该镇原名龙洞场、三合场(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之合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常乐乡、嘉乐乡合并,改称中山镇,沿用至今。据江津文物保护点,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可知,龙洞场古街,距今至少有85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该镇境内文物古迹丰富,有双峰寺、玉皇观等古寺庙以及龙塘庄园、枣子坪庄园等古庄园,还有枇杷岩汉代墓群和为数不少的古寨古堡古建筑,文化遗存积淀十分丰厚。
中山古镇老街,临河而建,依水靠山,“小桥、流水、人家”,颇有江南水乡风情。老街系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沿笋溪河逶迤蜿蜒三五华里。走进老街小巷,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那逝去的久远的年代,置身于古建筑群,置身于“凝固的历史”中。古镇临河一边的房舍,家家吊脚楼,户户枕绿水,视野开阔,坐在吊脚楼中,凭栏品茶,聆听溪水潺潺,眺望远山美景,恍如神仙。老街的民居,多为二三层,木质穿逗结构,小青瓦盖顶,屋檐外伸,互相犬牙交错,可为行人遮阳避雨。下层为铺面,楼上住人。铺面多为两进,木板竹蔑夹墙,雕花窗,园柱承重,古朴凝重,是典型的巴渝建筑风格。
古镇的街面,受山势地形限制,颇为狭窄,宽不过三五米,用青石板铺就。漫步其间,望着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光滑滑的石板,那青石板凹处积水折射出的老屋的轮廊,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倒影?令人不禁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和古镇的沧桑。
老街的铺面据说有三、四百家,有中药铺、剃头铺、铁匠铺、布店、小食店、老酒馆、老茶馆、玉石文物店、客栈、石板糍粑店、天梯麻鞋店、斗笠铺,还有算命的、打钱纸的……农耕时代的商铺几乎应有尽有。可惜,古镇那天不是赶场的日子,早上又下了场小雨,斜风细雨中,老街冷冷清清的,生意清淡,铺面多关门闭户,偌长的街上只有不多的游客,所幸不久又雨过天晴了。
漫步在古镇幽深静谧的街巷,望着瓦屋顶上慢慢升腾飘散的袅袅炊烟,那街边屋檐下慢条斯理吸着叶子烟杆的老人,以及老人身边躺着的慵懒的小狗,听着青石板上传来的清空的脚步声,生活在这里似乎又变得节奏缓慢、悠然自得,令人不禁顿生发古之幽思。
遥想当年,三合场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川黔比邻山区的商品集散重镇,商贾云集、盐帮米帮、小贩巨商、熙熙攘攘,大宗山货、土特产汇聚于此。笋溪河上,百舸争流,将这些物资外运,经綦河驶入长江,销往重庆及四面八方;而大米、食盐、布匹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又由水路运抵该镇,登陆后,再由马帮、脚夫运往贵州、四川合江等地交易,三合场真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老街狭窄的青石板上,在往昔岁月,来来往往,不知穿行过多少马帮?那叮叮??的马铃声,那纷乱杂沓的骡马蹄声、赶马人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这空寂的古镇回荡。
然而,世易时移,曾几何时,随着公路铁路的开通,现代运输的迅猛发展,小小的笋溪河木船水运,早已风光不在,迅速没落,三合场也辉煌不再,渐渐沉寂下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应该说,这既是古镇的不幸,也是它的大幸:因地处僻远,“养在深闺人未识”,古镇躲过了大拆大建一劫,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还能一睹古镇风采,而不是只能看钢筋水泥森林。
前些年,在古镇老街背后的半山腰公路两旁,又一条新街崛起。年轻人多搬到了那里或外出打工,留在这儿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以及生意人。古镇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道难题——商业化开发过度,古镇又不成其为古镇,原有韵味尽失,会变成赝品;不开发修复,保持原汁原味原貌,又破破烂烂,颓废衰败,毫无吸引力,这真是一个悖论。在我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的一游中,肤浅的印象是,中山古镇的开发和保护适度,不失为一个较成功的范例,比重庆磁器口做得好。
我们乘坐的大巴驶离古镇渐行渐远了,那静静流淌的笋溪河,那老街上阵阵飘香的咂酒,金黄的烤豆腐,雪白的石板糍粑,依然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中山古镇,它是悠久的巴渝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犹如一首优美的长诗,凝练精致,百读不厌。
它犹如一支古老的歌谣,动听难忘,千古传唱。
它犹如一幅民俗的画卷,多姿多彩,赏心悦目。
它犹如一坛陈年的佳酿,醇香味美,历久弥香。
重庆杨家坪中学赵定华
201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