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句有关教育的话题
前两天,我正在中国现代教育网的网校里东家串西家看的,忽然看到有朋友发了《中国各省的第一美女》的日志,我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还擦了几次眼镜)。以我镜片后面这对点五的眼睛来看,美女们有的有气质,有的面容姣好,还有的拿多露点儿肉来弥补气质、面容的不足。
中国各省的第一型男有谁呢?对于这个严肃的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伪娘们会不会有入选某省第一型男的呢?很有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整容业给力爆发的今天,女孩儿们有不少都去韩国整了。伪娘们当然可以去泰国整一整。这些海归的高仿品登顶第一型男是很有希望的。如果不方便“出海”拉皮儿,在国内找个小作坊整顿一下可能也行。
我无意取笑某个个体的性别取向。我想说的是:影视娱乐轮番上演的伪娘秀,给那些性别意识上大不如前的独生子女——那些孩子们更不好的影响。
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出了个难题。
人之出生与成长取决于三:一是天地机缘;二是父母所生;三是成长环境。教育亦如此。古人思天地而遇大智,应试尊教师而求高分,今朝以薪酬而论成败。悟:把教育失败的责任归于教师的一切说法,纯属扯淡。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小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孩子被成人化;从教育现实的角度说,小学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孩子被成人化。所以关于小学教育成与败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究竟谁说的对?“领导说得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果一切向政治看齐,教育也向政治看齐,便架空了道德。因为政治是谎言的发源地。如果一切向经济看齐,教育也向经济看齐,便忽视了文化。因为经济讲究的是手段。如果一切向教育看齐呢?那个,不管我信不信,反正你是不信了。
有个问题让我一直很纠结,也很愤怒。那就是:我如果想通过成人高考,请注意是成人高考,考中文的研究生,请注意是中文的研究生,按现行规定,英语必须通过才可以。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已经为中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工作了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参加的是中国的考试,考的是中文研究生,为什么规定英语必须通过才可以?难道研究中文得靠英文吗?难道做此规定者是英文在中国的代理人吗?“高知高知”,别在老百姓面前装高知,到了洋人面前就成了“二”。我不反对小孩子学英语。但是我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学中文,爱中文。学英语,用英语。母语动我心,外语为我用。”
刚想扯这个话题,电脑就出差皮儿了。可能它也知道我扯不出什么新鲜的,犯脾气了。我认为农村中小学衔接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村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和城市比严重不足。这可能和领导们把城市当脸蛋儿,涂油抹粉;把农村当屁股蛋儿,放屁熏熏有关。二是选用教材版本不同和教材中知识的连惯性,层次性大小问题。这可能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有关。三是中小学教师相互间极少深入交流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习惯培养等工作经验体会,双方都端着架子拿着劲儿。这可能和古已有之的文人相轻有关。
农村小学缺少男教师,少阳刚之气。农村小学缺少图书馆,少书香之气。提高教师工资,吸引男大学生到农村小学任教。拨专款建农村小学图书馆(不是一两间房的图书室)并有效利用。二者并举,君子多出。
教育老路上横着一条起跑线,一大堆自造名号的人物挤在线后跃跃欲试。“嘣”——发令枪响了。发令员抬头一看,咋只剩枪柄了?“嗡”——这堆名号争先恐后地颠儿了。跑在最前面的掰开睡眼一掺,咋没终点线呢?于是,他“嗖”的从屁兜里抻出一根松紧带儿横在胸前——“第一!”!一回头,全是课改第一!
教育的功利性——近视眼;教育的装饰性——整容脸;教育的……性。还是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