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二)友谊的使者 不朽的丰碑

(二)友谊的使者 不朽的丰碑

2013-10-13 18:47 作者:白桦林 阅读量:3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二)友谊的使者、永恒的丰碑

早听说在阿拉木图市有一条以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大街,并建有一座冼星海纪念碑,在哈萨克斯坦探亲期间,我决定找机会前去拜谒瞻仰,一睹风采。

以一个中国现代音乐家的名字,在异国他乡,命名一条街道,至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吧!

冼星海纪念碑座落于阿市西南加加林大街与原弗拉基米尔大街交汇处街头,它由三瓣莲花状红色大理石组成,最高一瓣高三米,上面镌刻着冼星海先生半浮雕头像。纪念碑

正面还镶嵌着银色的五线谱,那是当年冼星海创作的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交响乐中的第一行乐章。在三座碑石正面,分别用中、哈、俄三国语言镌刻着如下文字:

“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

在碑身背后也同样用三国文字刻着介绍冼星海在哈国的不平凡事迹及给予他的高度评价的铭文。

原弗拉基米尔大街更名为冼星海大街以及冼星海纪念碑揭幕仪式于十年前的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六日隆重举行,它得到了中哈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哈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是中哈两国友好的象征。

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家,1938年抗日烽火中,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执教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等抗战歌曲响遍了祖国大地,成为了激励亿万同胞斗志的最强音。1939年,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奉中共中央委派,冼星海赴莫斯科为电影记录片《延安和八路军》进行配乐及后期制作,并考察苏联的音乐艺术。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归心似箭,欲取道蒙古回延安,无奈蒙中边境封锁,回国受阻,不得不在蒙古乌兰巴托滞留了一年多的时光。

1942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打算经哈回国,也未果。初到阿拉木图,冼星海(当时化名黄训)语言不通(他精通英、法语,不谙俄语),举目无亲、居无定所。当时苏联处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粮食等生活物资极度紧缺,居民的面包等物品严格定量配给,冼星海常常食不果腹,甚至不得不将心爱的手表、皮衣来换取食物。那时,成批成批的苏联人朝中亚各地转移,阿拉木图住房空前紧张,冼星海一度无处栖身,差点露宿街头。

在冼星海贫病交加的困苦时刻,热忱的哈萨克人民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阿市音乐界友人达卡莫夫姐弟等将素昧平生的中国人“黄训”,接到家里(尽管他们自己都困难重重),拯救了无家可归的冼星海,给予了他热情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后来又介绍他去哈国腹地的康斯坦奈市音乐馆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冼星海每日工作不掇,他创作了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献给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交响组曲《满江红》以及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乐《阿曼盖尔德》。冼星海还搜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供哈国乐队演奏和电台播放。他还经常抱病组团与音乐馆的同志一道去乡村巡回演出,以音乐为武器,与哈萨克斯坦人民一起投身到反法西斯侵略的火热斗争中去。

1945年夏天,冼星海积劳成疾,病情加剧,被紧急送往遥远的莫斯科。同年10月30日,因医治无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不幸逝世。

一颗红色的音乐巨星陨落了,然后他的光辉依然四射,冼星海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哈友好使者。他的名字同他的不朽作品一样,永远留在中哈两国人民的心中。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伫立在冼星海先生纪念碑前,耳旁似乎响起了《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激越磅礴,凝聚着音乐家满腔热血的反法西斯的战斗歌声,久久难以平静。

(待续)

杨家坪中学赵定华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二)友谊的使者 不朽的丰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