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黄山西麓行

黄山西麓行

2013-10-17 14:32 作者:刘辉煌 阅读量:5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参加了由安徽省黄山区文联举办的黄山区文艺家“走进黄山西大门”采风团。对于这次采风活动,我很高兴,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区文联举办的活动,能见到许多朋友和结识那些闻名但未见面的文友;焦村镇是撤并了郭村、贤村、焦村三乡后的建制,而我的家乡在郭村,因而这次活动是采风家乡,宣传家乡,作为一个深爱家乡的人能不高兴吗?

早上七点钟,我们从中通广场上了一辆大型客车,车驶出城区进入主道前往焦村。汽车翻过白沙岭头就是焦村镇的地界了(岭下的隧道业已贯通即将投入使用),透过车窗远眺,焦村盆地就横卧在黄山西部的群峰下。

车子下坡在盆地中行驶时,焦村镇的向导小胡向我们介绍了公路旁“五里十三亭”遗迹的方位以及近期挖出的“状元里”石碑。原来在南宋理宗赵昀当政(1225~1264年)期间,焦焕炎于绍定二年(1229年)考中武状元,是为黄山脚下出现的第一个状元;其兄焦炳炎先他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钦授承节郎,后累官至右文殿修撰;1229年底,理宗赵昀钦赐焦氏兄弟为“文武状元”,炳炎获赐,仍发奋苦读,于淳钓元年(1241年)廷对第一,“文武状元”名副其实。一门两兄弟中文武状元实属罕见,原焦氏宗祠悬挂的“文武状元”匾额和“秧溪为带,枫岭作屏,蔚矣仙源之秀;习武夺魁,修文称首,美哉世德之隆”楹联佐证此事的真实性,国际旅游专家、知名学者乔然教授考证后以“文武状元甲少林”盛赞之。焦氏二兄弟读书、练武的“城山书院”原名“黄山堂”的遗址就在现焦村双溪街头老石桥环秀桥上面的孤山顶上。由于“城山书院”出了朝廷重臣,故有诗云“山川可隐神仙迹,草木犹馨文武名”。清代又改为“城山观”,香火旺盛,“焦村十八景”中的“西峰狼烟”、“十里鸣钟”描述的都是那里的风景。

站在古色古香的有成桥上东望,九龙峰、云门峰拔地而起,两峰夹峙如门,此即黄山西大门。它们之间的峡谷中有条白云溪,从黄山西大门上黄山的石蹬道就是溯溪而上直达黄山腹地光明顶天海海心亭(焦村至钓桥庵公路10公里,钓桥庵至海心亭石蹬道7公里,吊桥庵经汤岭关至南大门温泉石蹬道10公里),被称为黄山“梦幻景区”和“魔幻世界”的西海大峡谷就在这条蹬道的中部,1992年对外开放的白云新蹬道本身就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两侧风光绚丽多姿,以奇秀著称。

九龙峰为黄山36大峰之一,海拔1510米。因峰势蜿蜒起伏,如九龙相缠,腾云欲飞,故名,有诗赞曰:“西边遥峙一奇峰,起伏蜿蜒似九龙。背负青云凌浩志,头昂碧落驭长空。山岚荡涤烟如海,天马飞腾气若虹。我欲骑君游宇宙,扬鞭跃进广寒宫”。云门峰亦为黄山36大峰之一,海拔1645米,与浮丘峰比邻。此峰峰顶岩壁分开如门,相对而工,高入天际,唯有云气可从中穿梭而过,故名“云门峰”;两峰壁对峙亦似一把剪刀,因而又名“剪刀峰”。贺知章诗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可云“黄山云海谁裁出,西门奇峰似剪刀”。明代福建长乐人文学家谢肇制有诗曰:“寒流泱泱草蒙茸,翠壁丹梯千万重。天外云门相对出,居人指是剪刀峰”。明代另一位文人龙膺亦有诗云:“千帐莲开映碧空,两峰壁立断长虹。只容白鹤双飞入,直接星河一道通。”峰下有云门源、云门溪。当明月从云门峰凹初升时,宛如月在“盆”中,这就是“焦村十八景”中的第一奇景“金盆架月”,煞是好看!

汽车沿盘山公路把我们送到黄山翠微寺景区,大家下车参观,“黄山翠微寺”匾额乃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新建的大雄宝殿正在装修。翠微寺是我国唯一一座由印度高僧创建的寺院,黄山曾有佛家“四大丛林”——云谷寺、慈光阁、翠微寺、祥符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毁,有的已经改做它用,唯翠微寺佛缘依然,且香火兴旺。翠微寺在印度、缅甸很有名气,其缘故是: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和尚获唐太宗批准,西行印度取经,后演绎出一部文学名著《西游记》;唐代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印度高僧包西来东行中国,送经到长安——玄奘和尚西游取经,麻衣和尚东游送经,这一取一送,呈现了佛教界两大奇观——它们是中印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共同铸造中印友谊的丰碑。包西来辗转来到黄山,创建了翠微寺。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邀请了30多个驻华使节来黄山观光。印度驻华使节早已知悉翠微寺是印度高僧包西来在八百多年前创建的,表示前往拜谒,只因那时交通不便、佛庙败落等原因未能成行而成为憾事。

翠微寺坐落在翠微峰西侧山腰的坦地上,一条名为青牛溪的小溪从寺旁潺潺流过。翠微峰是黄山36大峰之佼佼者,海拔1589米,是黄山群峰中一座形态奇妙的孤峰,相对高度达千米,峰上松林密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故名翠微。明代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两篇《黄山游记》中四次提到翠微峰,可见此峰那时名气之大。明代的潘之恒(1556~1621年),黄山历史上最大开发的促成者、被尊奉为“黄山山神爷”,在答问“翠微何以称胜”时说:“由万峰得一峰则孤胜,由百境会一境则幽胜;翠微之在黄山犹云中鹤、渊中龙,咸藉珠光自耀……”

印度高僧包西来送经到长安后,从四川东下云游中华名山大川,欲选福地卓锡建寺摆道场扬佛法。882年他来到黄山,环游黄山后,他对黄山西麓这一带的神奇风光赞叹不已,遂言:“此地即佛地”,决定在此修行。他先在翠微峰一个天然洞穴中住下来,平时安坐洞内诵经念佛,手持锡杖在山上挖蕨根,采野果,经常在洞前石台上,双手合十,高诵佛经。数月后他被这一带的樵夫发现,山民们不知道他的法号,只见他不着绸帛,而是编麻为衣,便称他为“麻衣祖师”。有位洪姓山民提议为这位外国来的高僧修庙,由他定位选址。包西来带领乡民来到现在翠微寺的地方,但见翠微峰孤峰挺立,峰型酷似面西打坐的高僧,而西方正是他的故乡印度,这也许就是包西来卓锡建寺在此的原因吧?

此处恰巧是洪氏的山场,洪氏家族决定捐献土地,并出钱出力,很快就把佛庙盖起来了。包西来从翠微洞来到寺里作住持做佛事,香火日盛,远近闻名,这里的道场因而也就被称为“麻衣道场”,翠微峰亦名“麻衣峰”了。正当麻衣祖师与黄山人民和睦相处之时,皇帝突然下“灭佛尊道”的旨意,令麻衣祖师关闭庙门,停止佛事,马上离开中国。面对催逼的官吏,包西来愤然提笔在大殿的墙上挥诗一首:“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泪脱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无家何处归?”官吏看后,认为大逆不道,便把此诗抄报朝廷,并令包西来不得擅自离开,听候发落。哪知此诗被送到御前,皇上却对这位精通汉语、善于作诗的印度高僧惊叹不已,随即下旨停止驱赶,并引用印度佛教史上的故事,亲自做了一首安慰他的诗送上,诗曰:“忍仙林下坐禅时,曾叫歌王割四肢。况我圣朝无此事,只叫修道又何悲?”皇帝的诗委婉平近,感动了麻衣祖师,他便在寺内定居下来。此事的真实性从宋代赣县人著名高士、包拯(包公)先师陈炳“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三十六峰浑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和“一峰孤耸众峰底,直插苍穹色翠微。钟罄声随松径绕,炉香烟逐殿牙飞。青牛溪涨三千尺,贝叶经翻二六时。灭佛风雷停息后,高僧犹自着麻衣”等诗中可以得到佐证。

自此黄山道教的三大观——九龙观(九龙峰下,观下村旁)、浮丘观(浮丘峰下)、城山观在黄山西部焦村附近先后建成,黄山最早的一条(从焦村沿白云溪直达天海)登山路也开通了,此后又修通了从钓桥庵经汤岭关至温泉的石蹬道。有《嘉庆太平县志》为证:“古时有登山路从太平西乡(焦村一带)度伏牛岭沿溪至钓桥,直行则过汤岭关,左折上白云庵,逾海棠坝,循指象处至炼丹峰、平天惩。”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从这条古道登上黄山的,并作有《西上莲花山》一诗: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到了五代十国时的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7年),当朝皇帝李?敕赐“翠微寺”门匾,该寺才正式得名翠微寺。据康熙年间的《黄山翠微寺志》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宋建隆元年(960年)“陈桥兵变”前,密访翠微寺,向一百多岁的印度高僧麻衣和尚包西来卜问前途吉凶后才决定起事的。这件事也许是南宋“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特特上翠微”的主要原因吧?(《翠微寺》七律全诗为: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麻衣祖师包西来修炼至一百多岁才寿终正寝,他圆寂后,当地百姓为他在黄山西麓造塔安葬,此塔为古代黄山八塔之一。人们为纪念这位印度高僧,便在塔旁建房居住,象征守塔感恩。后逐渐成为村落,即现今的塔下村。

翠微寺几经兴废,1993年,扬州高?寺演龙大法师落脚翠微寺,发宏愿重建这座千年古刹,点燃了中断多年的香火。1996年春,寺内僧人在寺旁墓地中发掘出数十颗舍利子,顿使翠微寺声名远扬。几年来,演龙大法师云游四海广结善缘,数度从缅甸请回玉佛一千多尊(建国以来,中国玉佛仅有两尊,上海一尊,北京的团城一尊,凤毛麟角,世间罕见),修建了大雄宝殿、华严阁、藏经楼和供僧尼闭关静修的四十间华严茅蓬。每年农历6月19日至7月9日都举办中国佛教界首屈一指的上乘法事“华严法会”暨太平湖“回归大自然大型放生活动”,常年有海内外佛教信士慕名前来。以“翠微寺”为中心的黄山区万尊玉佛园暨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区项目业已启动,将建立一个占地面积约600亩左右的万尊玉佛苑,展示演龙大师多年来募集到的万尊玉佛。园区将以禅文化为核心,规划发展四大产业:禅文化旅游观光;禅文化交流展示;禅文化孵化体验;禅文化休闲服务。预计总投资规模达到20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为地方创造3亿元以上税收,并提供过万的就业岗位,以提升黄山西大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而今站在翠微寺大雄宝殿前东望,奇怪的是:在焦村盆地中东望的矗立于白云溪南北两侧的九龙峰和云门峰不见了,唯有翠微峰卓然独秀,顶天立地,云来雾去,时隐时现,恍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翠微大佛。正如宋徽宗在《艮岳记》中所记:“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在翠微寺南向的峰景村也是观看翠微峰一峰独立在群峰中的好去处,独峰成景也许是“峰景村”村名的来由吧?被誉为“黄山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高级工程师王振东先生的家就在峰景村,他在黄山工作、生活四十载,书房中收藏的千余册图书及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全是有关黄山的,是一块研究黄山的无价之宝。

从翠微寺折回到半山腰,大家登上了焦村风光百佳摄影观景台。在平台上俯视,焦村风光尽收眼底,村落、河流、田野、小桥、青山、红叶……那首诗“烟外青山疑黛染,霜中红叶似花开。小桥流水通人境,不为诗来为画来”正是这一带风景的写照。黄山第一松“迎客松”命名者、自号黄海散人的陈少峰(1882~1950年)就是山下的陈村的开明绅士,曾任国民政府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他著述的《黄山指南》(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是中外第一部用精美摄影图片向世人介绍黄山的书籍,堪称近现代黄山导游书的开山鼻祖。而最早介绍黄山的书籍——《黄山图经》(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作者焦源(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官司户)的故里在与陈村毗邻的焦村。即将启动的总投资约5亿元、定位为黄山风景区第一个集高端接待、高级餐饮、养生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驾游奇瑞黄山宿营地”项目就在山下的香汤河畔。规划中的黄(山)池(州)铁路将在这里设立火车站。

离开摄影台,我们驱车向双龙潭方向进发。到双龙潭大家必须步行一段石板道,这条石蹬道即是通往黄山腹地天海光明顶、南大门温泉的古道。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碧波荡漾的双龙潭。站在潭边观望,左为白云溪,右是云门溪,两溪交汇处的深潭即是双龙潭,合并后的溪流更名为香汤河潺潺向焦村流去。两条溪流从岩石的河床上飞溅而下,犹如两条腾空的白龙潜入碧潭,双龙潭因此而得名。此潭乃黄山面积最大的一个潭,深约8米,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潭水碧绿,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清晰可见。两岸青松滴翠,修竹挺拔,若是月夜秉游,那情景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的实景呈现。“焦村十八景”中的“水煎豆腐”(伏牛岭下30米,水池中一长方石形如豆腐,上方流泉水滴入池中冒起水珠、水泡、水汽,犹如油煎豆腐)惟妙惟肖,距此约500米,在双龙潭与钓桥庵之间的古道旁。

拍照、戏水,大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告别了双龙潭,我们又要前往毛坦水库下游的世外桃源——汤家庄了。汽车沿着弯弯山道把我们送到了毛坦水库大坝,毛坦电站曾是安徽省最大的小型水电站,它的近2000米长引水遂洞跨流域将贤村境内殷溪河水调来颇具特色。

站在坝顶上揽胜,但见青山环绕,湖水幽静,湖面下倒映着蓝天白云,不时有小鸟掠过水面向远处飞去,坝下不远处的一个瀑布,就是“焦村十八景”中“芒种跳鲫”(每年的芒种节气前后,鲫鱼因要洄游到瀑布上游焦村一带的水域去产卵,需跳上瀑布,那场面恰如“鲤鱼跳龙门”,非常壮观)的所在地。大家匆忙拍影留念,离别而去。

汽车停在汤家庄村委会所在地的广场上,广场边是毛坦电站二级电站水坝的库容区。水面与广场几乎处于一个平面,蹲在岸边掬水在手的确是一种享受,广场上健身器材样样齐全,对面的翠竹倒映在水面下,草丛上的白鹅在“曲项向天歌”,成群的鸭子“嘎、嘎”叫唤着,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前游去,粉墙黛瓦的农居依山傍水,门上的那幅楹联“门前绿水笑,屋后青山绕”绝妙。汤家庄只有一条山间旅游公路与218省道相通,距太平湖、黄山西大门和皖南古村落宏村分别仅有十、十二和三十余公里,这里因“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被誉为“世外桃源”,这里的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家乐”旅游方兴未艾。

走进黄山西大门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这次走马观花的黄山西麓行,虽然只浏览了焦村镇的几处风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但这里厚重的人文、秀丽的风光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里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并举,随着焦村镇多个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开工与宏伟的规划的推进,在黄山西大门,一个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旅游重镇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黄山西大门——焦村镇,我可爱的家乡,真心地祝愿你:焦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2012年冬月于黄山天然居水晶榭

相关文章关键词

《黄山西麓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