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雍和宫札记

雍和宫札记

2013-10-12 19:57 作者:童童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雍和宫是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皇四子胤肚的府邸。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同时也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每进一个大殿烧香拜佛,都有不同的佛像金身屹立在其中,这块“龙潜福地”一年四季都香火不断,特别是大年初一到初三,更是游人兴旺之时,我也是选了这个时候第一次走进雍和宫的,那一年是2001年。每道殿门之间都有一段距离,白玉般的石柱,精心雕刻的龙纹,地上的方石尽管受到许多年的磨损,仍然澄亮如新。周围的景观气势磅礴,大有中华精神源源流长,一番雄伟壮观的气概。前来拜佛的人们,一路点香祈福,一直走到大雄宝殿的尽头,这里有专门为你携带的小佛像或辟邪珠宝开光的僧人,据说是相当的灵验。

记得当时的我一边看,一边随同拥挤的人流排队,依次到巨大的佛像前拜礼,买的香火数量还算恰好,把五个正殿和偏殿的神佛都拜到了。每当叩首的时候,我脑子里总在想,这尊佛有着特有的名称,与别的佛总会有些不同,我不知道叩首的时候对这尊佛的信念是不是坚定的,所祈福的内容是不是恰当,因为不同的佛自然会有不同的法,虽然万法归一,是不二法门。总之,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再看周围的人们,眼中的期盼有许多跟我有相似之处,似信非信,似懂非懂。但他们是虔诚的,至少我感觉比我更虔诚,因为我的不安比他们更多一些。这些只是恍惚间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体会到了别人的心境没有,但对尊位上的菩萨的体会却是一片空白,不知所然。神佛在人的眼中,毕竟超越了一些见识中的东西,或存在于内心的良知,或存在于自我的理解,或体察于更深层次的研究,因人而异,来这里游玩和拜佛祈福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其中也会有祈盼消灾解难的人,当然,我固执地相信这类人是少数的人。

不说这条街围着雍和宫的那些商铺们大大的发了财,看这福地本身的人气,也会给人带来一种福贵相随和平安幸福的感觉。何况走进大殿里的感受,那种宽大无边,涵盖天下之胸怀的佛像,那双看透世间无常的神眼,你不由得会陷入自己的视角盲区里。这一切,何尝不是“如是我闻”呢?越往里走,对不同的佛名有了不同的理解,佛也分界,有大佛小佛之别。只是这条路真的是很长的,让人不禁想到雍正和乾隆王朝的盛世之景,一定比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景致更为庞大。想必当时那个朝代里的百姓,一定把这两个皇帝看作了仙界下来的神吧,真龙的化身和传人。

到后来,我累得不行了。可能是因为走得太急,也可能是被人群拥挤着,拜下去的姿势都有点变了。不过心里还是觉得要参拜一下,不为了树立什么信仰,而是为了得到那份心灵的平静。不过,后来我发觉,每次拜佛后我的私心杂念仍然可以重回五脏内腑,竟驱之不去,不断地扰乱了我的心境。

直到我走出了雍和宫的大门。我背对着大街,慢慢地往后退,看那恢弘的大殿金身和佛光离我越来越远,而我似乎白来一次了,人流不断地从里边出来,这里是出口的地方。他们在眼前晃动着,我想,再过一会儿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一年一次的拜佛在我这里结束了,如果我仍像今天这么迷茫......

就在这时,身旁突然有一声巨响,清脆的响声震耳欲聋,我第一次听见了这么大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它的余音缭绕,徐徐不断。钟声!我反应过来了,侧目一看,身边不远处的一口大钟被几个年轻人敲响了。这是一口巨型的大钟,跟殿里的佛像仿佛是天生配套的陈设,但它在我眼里却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陈设了,没人会对那口大钟祈福,敲响它是为了盼着能让大殿里的神佛听见,以偿自己未了的心愿。接着,我脑子里的纷繁杂念又横生出来,耳朵有了一定适应能力后,我的脚下开始下意识地迈步,不想这个时候,第二次钟声如同雷鸣般滚滚而来,震碎了脑子里刚才出现的那些东西,人一下子变得空明而无处躲藏,我不得不用心去面对这声脆响,脚步不得不停了下来,好像无力再走下去。其实,内心还在挣扎着,难道我不是在俗世里被众多事物所蒙敝,所逼迫,继而身不由已地寻找大道的存在吗?拜了佛,应该就可以了,不是吗?可这钟声,唤醒了我对心灵那份宁静的无比渴望......因此,当第三声钟响传来之后,我被彻底地震撼了。有了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仿佛头上的乌云瞬间被驱散,那份宁静便在心底里生了根,想要拔去也不可能了。真是一声敲醒梦中人啊!佛音,即曼陀之花。于是,在那一刹那间,我悟道: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雍和宫札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