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头须向国门悬

2013-10-18 15:00 作者:刘辉煌 阅读量:29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清明时节,我带了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女儿,怀着沉痛的心情,登上黄山烈士陵园的山顶平台,瞻仰先烈的雕像,缅怀他们的业绩。高耸的烈士塔矗立在平台中央正方形的台基上,直刺蓝天,四周青松翠柏环绕。我们围着烈士塔转了一圈,默念着东面“浩气长存”和西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来到了烈士塔北侧镌刻着黄山区革命烈士英名的大理石石碑前。在这个烈士的英名录上,我带着女儿找到了江顺辉、江顺炎这两个烈士的名字。女儿惊奇并小声地询问:“他们好像是一对兄弟?”我肯定地告诉她:“他们是一对同胞兄弟!为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既然你肯定他们是亲兄弟,就一定知道他们的故事,你跟我讲一讲好吗?”

我们坐在陵园的石凳上了望四周的风光,黄山巍巍耸南,浦溪潺潺之北,几缕白云在山间飘荡,白鹭翩飞,鸣鸽翔集,风景如画的太平城环绕着这个翠绿的山冈。俯视山下,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幸福的市民在徜徉,欢乐的旅客在游玩。

我问女儿:“你说我们和我们的人民现在生活得幸福吗?”女儿点点头。

“你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女儿摇摇头,胸前的红领巾在微风中飘荡。

“那你说一说红领巾的来历吧?”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色是因为无数的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你说的对!但你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神情凝重地告诉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一对烈士兄弟的故事,他们是中国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一份子,是黄山区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

我说着他们的英勇事迹,那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闪现。

江顺辉、江顺炎两兄弟是黄山区谭家桥毛塔自然村人。他们兄弟五人,江顺辉又名江小四,1915年出生;其弟江顺炎又名江老五,生于1918年;他们的三哥江顺舟生于1913年。毛塔自然村坐落于歙县、旌德、太平(黄山区)三县的交界处。由于交通便利、地形险要,从民主革命时期开始,他们家就成为共产党游击队秘密可靠的联络点。他们几个兄弟在母亲俞爱娣(1888—1976)的教导和影响下,全家人都积极为游击队开展工作,为刘奎领导的皖南游击队提供吃、住、联络、物质转运、伤病员休养等服务,一直坚持到解放。

江顺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方民兵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谭家桥一带的民兵总数达700人,他先后担任了民兵副大队长、大队长,参加了“智取谭家桥”、“二打谭家桥”的战斗。解放后,担任过西文乡乡长。

江顺炎,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奉命打入国民党谭家桥乡公所。“皖南事变”后,太平县中心县委于1941年5月组织成立了皖南事变后的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队长刘奎。由于缺乏枪支弹药,游击队决定从谭家桥乡公所夺取。他们与江顺炎取得联系,摸清了乡公所乡丁的人数、枪支弹药和活动规律,做好了“智取谭家桥”的准备。

1941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十一时左右,九名游击队员带着三条半枪(其中有条是单打一的步枪,称半条枪)趁着夜色来到八甲桥东桥头,这时,从桥西头过来一个穿乡丁制服背着长枪的人,他正是前来接应的江顺炎。江顺炎带领游击队员,神不知鬼不觉摸进了乡公所大门。十几名乡公所士兵,脱下衣服钻进被窝刚刚进入梦乡,忽然,响起枪声,又听到喊声“新四军到了,缴枪不杀”,乡丁们吓得魂飞魄散,慌作一团,未做任何抵抗全部投降。这次战斗,兵不血刃,共缴获步枪九支,短枪一支,子弹百余发,手榴弹十余枚。这一仗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对抗国民党顽固派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告诉了国民党顽固派,皖南的新四军和共产党是消灭不了的;它好比一声春雷,炸开了事变后皖南山区沉闷的空气,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迎来了皖南游击战争蓬勃发展的春天。

可惜的是江顺炎身份暴露,10月7日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江顺炎威武不屈,10月9日,敌人只得将他和叶碧贞等人押往谭家桥黄榜岭下胜虹桥畔的河滩杀害。就义前,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牺牲时年仅23岁。

江顺辉参加民兵活动后,工作上任劳任怨,1938年加入共产党。当其弟江顺炎为革命牺牲后,他坚决要求加入新四军,拿起武器与敌人斗争,为亲人报仇。1944年8月,他光荣加入刘奎领导的新四军黄山游击队,随部队转战于旌、歙、太一带,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曾先后担任班长、排长。

1948年2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国民党保安二队在叛徒许树金的带领下,“清剿”皖南地委司令部所在地——谭家桥聂家山下坪,当敌人爬到司令部第一岗哨时,被在这里放哨的江顺辉发现,他正准备回去报告敌情,敌人也发现了他,双方就开火了。

江顺辉沉着地还击敌人,这时一排子弹打过来,他的右大腿中了两弹,鲜血直流,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这时,他的战友李森(李丁贵)赶来帮忙,准备背着他一起转移。但是江顺辉看见围上来的敌人很多,如果那样,两个人都有可能牺牲。他决定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掩护战友撤退,让李森回司令部报告敌情,带领同志们转移。

等李森走后,江顺辉拖着断腿爬到一棵大树旁,选择了一个有利地形,顽强地瞄准围上来的敌人射击。子弹打完了,他想到不能让武器被敌人缴去,捡起一块石头把枪砸坏了。

敌人围上来了,将他捆绑着,审问他地委司令部的有关情况,江顺辉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敌人要他带路,要他投降,他坚决不答应,敌人凶狠地说:“你再不答应就砍下你的头。”

江顺辉沉着而冷静地说:“就是砍下我的头,我也不会说出司令部的秘密,决不会叛变投降的!”

敌人没有办法,野蛮地砍下了江顺辉的头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他刚满32岁。

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打击群众的革命热情,野蛮地将江顺辉的头颅悬挂在木棍上,在谭家桥、旌德白地等处游街示众。然后将其头颅埋在白地的一处乱石岗上。

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多方努力,游击队派江观金、叶子坤到白地秘密地将他的头颅挖回来。建国后,江顺辉、江顺炎、叶碧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他们的遗骨由太平县政府主持共葬一处,建墓树碑。而今江顺辉的遗骨完整地埋葬在小河口村民组公路东侧江顺辉江顺炎叶碧贞三烈士合葬墓中,供后人凭吊祭拜。

1951年,二位烈士的母亲俞爱娣以烈属及革命老区代表身份(全县仅2人),出席了北京全国革命根据地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接见,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

故事讲完了,我回头一看,周围聚集着好几个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原来他们也在静静地听故事。有的表情很沉痛,有的眼中噙着泪花······

“我们原来只有在书本、电影电视上见过这些英雄人物···我们家乡的英雄人物也是响当当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女儿说:“爸爸,你把这个革命英雄的故事写出来吧,让这里的人们都了解黄山这一带的英烈。好吗?”

我点了点头,小朋友们都露出了笑脸。

“小朋友们,你们都学习过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吧?大家站好,我们一起来背诵好吗?”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朗诵诗歌高亢的声音回荡在烈士塔的上空,感染了所有来拜祭英烈的人们。

“江顺辉烈士不正是一位‘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英雄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不远处,一群学生正在进行“唱红歌”表演。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同学们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会心地点着头,似乎更加明白了···

这时,灿烂的阳光穿过松枝照着小朋友胸前飘舞的红领巾上,映着他们的脸庞。他们坚毅的眼神仿佛告诉人们,他们一定会继承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幸福,走向自由。

当前,中国各项事业都在高歌猛进,蓬勃发展,然而也时常传来不和谐的音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万里长征我们才走完第一步···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些伟人们的教诲常常在耳边响起,年轻一代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也请英烈们放心,他们经过良好的教育,通过大家的努力,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一定会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关键词

《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