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乔家大院
没想到会在九月中旬的末尾邂逅乔家大院。按行程,乔家大院并不是一定要来的地方,若去大约也应该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的规模比乔家大,见识应该会更多。
从五台山南下,途经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就是乔家大院。稍稍犹豫,醒目的路标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集北方建筑与民俗于一体和拍摄过多部电影电视的传奇宅院。
这是一个斜阳微热的下午,我们一行人踩着时光浅浅地走近了叱咤风云的传奇晋商——乔致庸,近距离感受着大红灯笼下北方女子的刚烈和风韵。
穿行于充斥着饱满晋中风情的商业小街,迎面高大的古老城楼,无言地携着经年的风霜,镌刻着满身的斑驳,静观迭宕的红尘,以苍老的容颜如母亲般守护着依她而存的子民,在晴灰的蓝天下带着暖暖的余热默默地矗立在历史的楼头。
越来越接近乔家了。那浓浓的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气息已缕缕袭来。伸出手,几乎已可触到它的脉络经纬。身边陈年的灰瓦灰墙悄悄地引踱着我们走在时光的遂道,恍惚置身于一百多年前,黄土高原猎猎的风沙裹卷起飞扬的烟尘,直扑干冽的口鼻。那离家的驿道上是辕马不舍的嘶鸣;高挑的廊檐下,昏暗的油灯长长地拉伸着短袍宽衣的娇娘……。而眼前是熙熙攘攘繁华的街巷,时尚闲适的游人如一条涓涓小溪流动在高高的围墙下。
这是一座长形封闭式城堡院,又叫“在中堂”。院落坐西向东,中间一条宽约三米的长长甬道把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按建筑时间,从东往西,从北到南,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东南院、西南院、新院。院子尽头是乔家祠堂。从高空俯视,整个庞大的建筑群呈一个双喜字。院内,各个院落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精美细致的砖木石雕和彩绘以及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筑,使乔家大院享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美称。
正对大门,隔着石板街面,与祠堂遥遥相对的是北方传统的迎墙,也叫掩墙。上面刻有砖雕“百寿图”,百个寿字,字字不同,个个风采。大门是拱形洞门,上有顶楼,顶楼和大门顶端正中分别题有“福种琅环”和“古风”的匾额。宽阔的大门豁然洞开,似张开双臂的北方汉子,以自己的豪爽来迎送每一位慕名而至的游客。
隔山隔水隔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旧时光,我来了。站在这古老的宅院里,满院通红的灯笼默默俯视着如潮般起起落落的人流。而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神色各异的男女老少,也许是或即将是另一个他乡的乔致庸。
缓缓地游走在各个院落,那墙那床那桌椅,还有那轿车那木犁,无不一一陈述着这所宅院里曾经的辉煌和勤劳。
黄沙漫漫,千里荒野的北方,那急驰的赶路人是谁?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江南啊,纵舟日还的收茶客又是谁?是谁以博大的心胸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又是谁因心怀慈悲偷偷掩埋太平军将领而圈禁天牢?是谁出资助北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爱国的丰碑?又是谁不计前嫌,以无私的胸怀捐银给逃亡的朝廷?还是谁面对挚爱与娇妻,让铁骨铮铮的硬汉柔肠万千,黯然神伤?
那高高悬起的红灯笼啊,你耳边是否正吹起欢乐的唢呐,燃响喜庆的鞭炮,将娇羞的富家小姐迎娶?用她那纤细的腰身帮夫撑起庞大的家族。那一刻,你闭目仰天,不忍凝视过度哀伤、骨瘦如柴的痴情女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掩面,眸中依然是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