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山寸水故乡情,顶天立地黄土人
离开故土泊居已四十多年了,李俏喜依然忘不了家乡五道爷老爷庙后窗下那些闲坐着的白首皤皤的老人们,忘不了他们口耳相传的西口故事,忘不了父老们在异国他乡飘蓬流转、艰难求生的一幕幕,忘不了先辈创业伊始上演的一出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现实悲剧,忘不了自己青春的期许。他怎么可能忘记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多如牛毛的故事呢?怎么可能!毕竟,那里尺山寸水都是养育过自己的黄土地,那里一草一木都与自己连着根结着脉哪。
李俏喜的故乡在晋北,地处黄土高原一隅的晋北本就气候寒冷,土壤薄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尤其他的家乡更是座落在一块被几千年干寒西北风吹就的铁石般坚硬的盐碱地上,盐碱地“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赋予乡亲们的只是饥饿与贫穷,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故土难舍也得舍,穷家难离也得离。从明清的时候起,人们便开始了走口外、闯西域的流浪之路,开始了依风伴沙的跋涉之旅。他们离开那块虽然贫穷但却积淀了深厚乡土文化的盐碱地,裹胁着满肚子的惆怅与迷茫,告别亲人,哭唱着流传了几个世纪的西口曲,向着雪虐风饕的杀虎口洒泪而去。回路凄怆,去路苍茫,等待着他们的是遥不可及的惶惑与茫然。但是,西口路既是一条满载血泪的辛酸路,也是一条艰苦奋斗的创业路。一批批移民硬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中生存下来,而且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厚实的黄土文化播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代代跋涉之旅,一代代西口之行,虽千难万险,却也塑炼了黄土人特有的个性,后生晚辈们中那些不甘平庸和被现实局限的追梦者更加执著于地平线尽头的无限风景了。
而今,黄土地的北风依然是那样强劲、醇厚,黄土地上的人们依然是那么自信、有为。他们传承了先辈的创业精神,坚守着先辈的信念与追求,背囊里塞满自己的希冀,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走向充满未知的远方,在人生天涯处挥写属于自己属于家乡的灿烂诗篇。
李俏喜就是千千万万他乡创业的黄土汉子中的一个,正是家乡艰难的生存条件生发了他远走他乡的意念,正是祖先感人的创业故事彩饰了他的青春梦想,正是前辈们酸辛的人生经历点燃了他改变现实的愿力之火。李俏喜没有忘记父辈们走西口时那惨痛的遭遇,他的父亲李昌荣曾于民国初期跟着走口外的人群去塞北闯荡人生,在饱尝艰辛与磨难后携带一身无奈回归故里无为一生,他的叔叔李昌明则将自己年轻的生命连同亲人的思念、创痛永远交给了大漠的连天枯草。但是,李俏喜没有怯懦,没有退缩,更没有止步,少年时的他就立下宏图大志,决意要走出黄土地,创建一番伟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践诺自己的人生价值,19岁的李俏喜毅然踏上了通往理想的人生征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娃谋一个好前途的路子不外乎有三条,第一条就是由革委会推荐上工农兵大学,这条路好像专为革委会成员的三姑六婆所备,一般人当然是沾不上边的。李俏喜的父亲在文革时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他受到牵连,连初中都没有读完,自然不在此列。第二条路是招工,进工厂当工人,李俏喜不算霉运太甚,他倒是被领导看好推荐了,可由于革委会内部权力倾轧而美梦泡汤。剩下的一条路就只有参军提干了,参军名额当然还在革委会权力运筹范围之内,但在当时,个人素质似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有幸被推荐,过不了严格的体检关、政审关、出身成分关也是枉然。早早走上社会在“农业学大寨”的熔炉里练就一副好体格的李俏喜根正苗红,人品出众,小伙子又长得帅气,再加上他还有一手平常人学不到的绝活,那就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所以,李俏喜不但征兵榜上有名,而且直接就被卫戍司令看中带回,成了千里挑一的卫戍兵!前程似锦,幸运之神也在向他摇摇招手了。
走进军营的李俏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入伍时的誓言——学好本领保卫党中央、保卫无产阶级政权,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而作为卫戍战士,必须军事素质过硬、思想作风过硬才行。于是,李俏喜处处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到社会进步的高度,勇于担当部队赋予他的光荣任务并且每次都能出色完成。因而,他多次立功,屡屡受到受到各级党委表彰嘉奖。鉴于他超凡出众的表现和过硬的音乐素养,部队领导决定把他选送到国家文艺单位从事毛主席思想、革命路线的宣传工作。
领导看好、同事欣羡并没有使李俏喜有过些许沾沾自喜之态,反之,他感到自己肩上责任更重,不管走到哪里、处在什么岗位上,总是以黄土人朴实、善良、诚信、宽厚的情怀善待他人,以军人的准则严格约束自我,总是以美好的理想激励自己保持进取的热情。勤奋学习,恶补文化知识方面的欠债;刻苦专研,提升业务水平方面的能力。因而,在转业进入地方单位工作时,李俏喜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都已是鹤立鸡群、令人刮目相看了,就是那些专业人士在他面前都不得不谨小慎微,深怕落下笑柄而贻笑大方。李俏喜自己干一行、爱一行,无论面对哪一份工作都能全身心投入。事实证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大益处,后来,在北京京剧院、水电文工团、国家文联工作期间,李俏喜都受到了党委嘉奖,获得“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称号,为进一步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收入不菲、成绩骄人、声名显赫,但吹吹弹弹、说说唱唱、改改写写的安逸生活不是李俏喜想要的。湖泊虽然风平浪静,但养不出蛟龙,只有在怒涛澎湃的大海深处才能有潜龙腾渊的时日。因此,为了实现青春的祈愿,在痛苦彷徨了一段日子后,不顾亲人的反对,也不顾朋友的苦劝,李俏喜毅然彻底辞掉了已有很深基础的舒适稳定的文艺工作,重新选择了一条崎岖难行的险路,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他终于站上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新的战场上提健浚汗马,功勒燕然山。“山高绝顶我为峰”,使自己成了一座超绝峻拔的巍巍山峰。当然,在这个艰难的进德?业过程中,李俏喜所做的一切恐怕不是这篇短短的文章所能承载得了的,就是砍尽南山竹造纸都未必能写完,光是国庆六十大庆前两年间做的三件事就足以让人铭记千秋。
2006年七月,为了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上级领导要求李俏喜负责对两广路南段街道景观进行开发改造,对国家博物馆进行装饰建设,对故宫博物院端门启动维修工程,并且要求2009年国庆大典之前必须完成。
这三项任务可说是各有千秋,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两广路又叫广安大街,是北京南城很重要的一条路,浓缩了北京明清以来五百多年间的历史建筑精品,既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及大小寺庙,又有反映不同风情的各种民居,还汇聚了许多名人故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拆除围挡建筑、保护名人故居、增加景观照明等手段来对此地进行有效改造,既保护它的历史价值,又使它焕发时代风采,谈何容易?而明清两朝的礼仪重地端门更是前承天安门后启故宫,在维修活动中既要与周围建筑的风格、色彩高度和谐又要保持它原有的威严气度还不能留下任何维修的痕迹而使游客有不舒服的心理遗存,这无疑是块很难啃的骨头。国家博物院更是亿万人民瞩目的焦点所在,上级领导要求国家六十大庆前其内部各项设施要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建成集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无论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员组合都要达到与其相配的规模,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说实话,时间紧、任务重,承担这三项工程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三项工程几乎同时上马,又几乎同时交工,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考虑其利害关系,三思而后行。但黄土地上走来走过军旅人生的大男人李俏喜硬是凭着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神圣职责感痛快地担当了全部。不知道他在接受任务时内心犹豫过那么一刻钟没有,也不知道他在责任状上签字的手颤抖过没有,更不知道他为此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但他回到办公室马上组织相关人员做市场调查、研究可行性对策、出台施工方案、招标投入工程运行都事必躬亲,哪怕一个细节问题都要与当事人夤夜商讨,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为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俏喜岂止是三过?他整整三年都没有踏上故土一步,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工地上,把所有的心血和时间都耗在了这三项工程上面。最终,他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地完成了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六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而他自己也受到上级表彰,获得庆典组委会特别嘉奖,受到了国务院领导高规格的接见。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借此张扬,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着他认为该干的一切。
能把大事小情做到极致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心胸不可能没有境界;而一个思想上有境界的人,他的精神风貌绝对不可能平淡无奇。
李俏喜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就在于他始终坚守着一份做人的底线,那就是“善良为本、精于事业”。他对待工作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热情珍重,有了困难独自承担,把无奈与忧伤藏匿于心灵深处化作智慧与力量,自己能的解决的问题绝不轻易袭扰别人。在生活中,他却总是把幸福同大家分享,对待人才、职工如亲兄弟般关怀慈爱,几十年如一日,恒久不变。他非常干练,却又有着许多普通成功人士所不具备的素养,没事消停时,他总是低着头,在思绪里萦回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及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与人交谈时,他又滔滔不绝,洪亮的声音充满感召力。无论谁走近他,都能看到那张慈祥的方脸上写满的善良、坦诚,都能感受到黄土地赋予他的醇厚与本真,都能有一种踏实与温馨的感觉。即使和他素不相识的人都能从他脸上那绵绵的平易近人微笑里读出深厚的关切情意。因此,这位从黄土地上走来的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总愿意与他相识相交相知。因此,从黄土地上一路走来,李俏喜始终走得那么从容、那么自信,那么坚定,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辉煌人生路。
是的,李俏喜从天地间走来了,走得艰难曲折,走得驰魂宕魄,走得豪气干云,走得儒雅从容,走得日月生辉。身后是厚实的黄土大地,是三千万父老殷殷期盼的热切眼神,面前是煌煌日月,是一生的大写,他就这样用自己生命,在天地间大写了“人”字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