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乌随笔:(二) 敖德萨掠影
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银白色的浪花终年轻轻地拍打着它的海岸,这就是被誉为“黑海明珠”的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
敖德萨始建于古希腊时代,后来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效仿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对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成了这座通向黑海的窗口城市。从这里可以乘船抵达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法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诸国,海上交通和陆路交通都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它就作为国际贸易城市而呈现一派繁荣景像。
苏联内战时期,红军和白匪军在这里争夺激烈,城市几度易手。二战时,德国法西斯侵略敖德萨,遭到该城军民顽强抵抗。他们利用城市地下纵横交错、迷宫般的地道,神出鬼没地打击侵略者,给敌人以重创。该城陷落后,惨遭破坏,战后才得以修复。
1948年9月,中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应中共中央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他搭乘的“胜利”号轮船,从美国启航,途径黑海,在敖德萨海面附近,轮船突然失火,冯将军与女儿冯晓达不幸一起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三名苏共中央委员以及二百多名乘客,其真正死因众说纷纭,至今成迷。
敖德萨主城区不大,但热闹整洁。漫步在它繁华的杰里巴索步行街上,那一家家装饰各异的露天咖啡座、酒吧,那盛开的金合欢花、造型别致的街头雕塑,来来往往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流,你会感受到浓烈的异国情调。比邻步行街,有一家北京餐馆,据说是该城小有名气的中国餐馆,已经营多年,在这里牢牢站稳了脚跟,我到此城来去匆匆,无暇光顾。该城的滨海大道,海风吹拂,绿树成荫,恬静幽美。树下有成排的长椅,供游人读书休憩。大道的尽头,有一座高大的普希金铜像,诗人高昂着那不屈的头颅,眺望远方。一八二三年——一八二四年间,普希金反对沙皇专制统治,遭沙皇流放南俄,后来移居敖德萨,居住了一年左右时光,在这儿创作了著名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部分章节和许多诗歌。来敖德萨旅游参观的人,大多要在铜像前驻足留影。
在滨海大道正中间,有一段通向港口的陡峭漫长的石阶,那就是建于十九世纪初年的著名的波将金石阶。苏联电影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导演爱森斯坦曾拍摄过一部名为《战舰“波将金”号》的影片。影片以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波将金”号战舰的水兵暴动为背景,多次出现敖德萨的这段石阶,石阶上洒满了水兵和市民的鲜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影的放映,使石阶声名远扬。
这座港口城市,规模虽不算大,却拥有七、八家专业博物馆,还有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文化氛围浓厚。我参观了其中的海洋博物馆,那儿陈列着关于黑海和敖德萨的历史资料,以及各类船舰的模型,船用物品实物及图片,内容丰富,显示了该城往日航海及造船业曾经的辉煌。
敖德萨街头,美女如云,大多碧眼金发,健美高挑,容貌姣好,着装前卫。如果乌克兰举行选美大赛,敖德萨的姑娘,定会榜上有名。而这儿的大婶和老太太,不少又胖得不得了,“富态”到极点,是典型的超级胖大妈。有的像日本相扑运动员,体重二、三百斤的不在少数,与佳丽们形成强烈反差,令我好不称奇。据说敖德萨的美女多,系该城历史上,乌克兰人与环黑海诸国各民族密切交往通婚融合密不可分,我想,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这说法不无道理。
该市郊区,有一处叫“七公里”的地方,是那时东欧地区最大的批发兼零售的市场和商品集散地,远近闻名。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品听说要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得此消息,我特地乘出租车前往观看。“七公里”市场占地上百公顷,万商云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具玩具、塑料五金、旅游商品,应有尽有,就像我们国内各地的大型批发市场一样。该市场主要由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集装箱组成,排列有序,储物、销售、住人都很方便。其它敞开的摊位和永久性建筑也不少。我转悠了一阵,难辩东南西北,还只是看到冰山一角,果然发现不少中国商品,如服装袜子箱包之类,多标有中国商标。乌克兰及周边国家这的商贩都来此批发采购,辐射面甚广,我为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感到由衷的高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