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乡关情

乡关情

2013-10-16 22:09 作者:拍遍栏杆 阅读量:21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异地工作,新换单位,遇到一位打扫卫生的老乡。

你刚来的吗?

是啊,我刚来这儿。

家里的玉米啥样了?

我低头笑了一下,显然他理解错了,我是新来单位,不是刚来这个城市,我尴尬的向他解释。

他微笑着离开了,而我的心却还没在刚才的气氛里走出来。

千里之外的城市遇到了老乡,乡音熟悉,又问了关于家的问题我一下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家里的玉米长什么样了?我也迷惑。在老人的眼里自己毕竟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玉米就是家,是家的符号,是家的图腾,是老人攥在手里,看在眼里,留在心里的故乡。而家之于我,抑或我之于家的是什么呢?毕竟离开家已经一年了。

对于家的概念第一次有理解是中考时。我的初中是在封闭式学校上的,两周回家一次。但那时年少轻狂,渴望独立,朋友众多。家与学校的差距不大。在市里中考住了三天旅馆,只记得考完回家时我背着书包拖着疲惫的身体,一下子趴在了床上。当时的阳光透光窗子,照亮了我通透的身体。

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像翻书,平淡无奇,波澜不惊。那时却养成了周六下午给家打电话的习惯,若是忘了第二天班主任会提醒我,因为那时家长已经给班主任打了电话。

及至省城读书,对家的感觉便又深了。当一次次坐着长途大巴经过广袤的平原与连绵的丘陵,荒莽的原野与古老的黄河时。这种地理坐标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心理坐标的变化。那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表现,自己也不能具体说清,只记得我还延续着高中时期向家里打电话的周期,以及回家的路上给朋友打电话让他们去接我,尽管我没有拎多少东西。

现在,我在苏州。当初我固执地拉着皮箱,一个人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寻找未来,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魄力,至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细细想来,一个大专中途退学,且从未经历过高尔基似的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独立用笔去在一张白纸上书写。那时真是青春的肥皂泡迷失了我的双眼。

永远忘不了那个那天。九点半我下了火车,拎着皮箱走出了车站,我当然不知道该去哪儿。这儿满街的摩的,卖地图的,以及卖零食的。这个城市的车站好乱。直到现在我还留着那天的火车票,被夹在七堇年的一本书里。

我便跟着人群一直走,走到了汽车站,一路十分钟全都是摩的问去哦去那儿的。在公交车站牌,我毫不犹豫的上了一辆反正找到旅馆就可以了,连站牌都没看。知道坐了几站才发现没有一家旅馆,心里莫名奇妙,便又下了车。原来这里是工业区,到处是林立的工厂,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广场原来是刚才坐的车,没办法我只好等下一辆车,最后进了旅馆,放下行李,我松了一口气。

从旅馆出来,望着满天的高楼大厦自己一脸茫然,走到一家服装店旁,正好响起上学时代的班歌《我相信》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啊!那天我自己在路上独自徘徊了很久才回旅馆。

后来,我自己找到了工作,租了房子,虽然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但也自得其乐。一个人在外地,曾经孤傲,孤独,迷惘,甚至失望。但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雨夜,华灯初上的小路上,想起那失去的时光和童年的故地以及含辛茹苦的父母。但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明明很想家,却又不想回家。今年过年我没有回家,自己一个人去了上海呆了三天,站在外滩的观景台上我望着对岸的陆家嘴高楼林立,犹如半岛坐落在外滩的对面。在古老与现在的对望中,我发现了一个成长中的上海。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我的历史会怎样的发展。

突然想起曾经被反复修改过的的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是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不知道我又没有这种勇气和决心,但我还在努力,还在路上。

相关文章关键词

《乡关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