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这是一个会议肆意的社会。会议出现在各个单位,只是盛放它的容器不同,但它的形式、结果却呈现的是一样的状态。作为单位的每个个体,参加会议、领会精神、做出表决,这肯定是不可避免且经常遭遇的。但每个个体被呆板、机械抑或一种无形的力量压抑着,牵制着。
我们时不时地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会议,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这是装饰豪华的会议厅。日光灯的光亮把整个空间烘托的流光溢彩,似乎与这严肃的气氛极不协调,台上清一色的蓝色西服、白色衬衣、蓝色领带。被一簇簇红花映衬的显示身份的标签在灯光下显示出装腔作势的威严。台下,红色领带在白衬衣的领口燃烧。统一!服装连同表情甚至意见。这根深蒂固的统一已刻入每个人的骨髓。
修饰。前奏。这似乎是讲稿的门面。官腔是必须的,既然是官就得着上与百姓不一样的腔,否则就是角色错位,使人不免想到了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冗长的讲稿宣读成主题不明的迷惑,须听着在云里雾里捕捉、思索才能顿悟。一个接一个、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一样的内容但一样的腔调,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读着、念着、机械、呆板。重复!对!重复是强调的代名词,强调的就必须铭记在心,这是没有直白的警告,这是不容置辩的命令。
凝神屏气、眼睛不敢旁骛,还不时地点头,以示领悟。或做一副沉思状,表现出对讲话精神的前瞻性。但咕咕叫的肚子一直在替心反抗,偷偷用眼的余光瞄着表,对被随意强奸的八小时外的时间耿耿于怀,却不敢让它在脸上显现,哪怕一丝一毫。人啊,自己把自己置于矛盾中,外在的矛一定会把内在的盾戳穿,盾再坚硬也不敢抵挡。这是立足的潜规则,这是生存的常识,尽管每个人对会议的意义作用心知肚明。这些口号过不了多久就会流产,这些无须预测的结果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验证,这就如夏天里刮过的一阵风,就如黑暗的天穹中划过的流星。但会议必须以它的形式存在,必须的。
表决。高喊的口号、繁琐的措施就必须有响应者,对!回应必须得改换成响应,这是人们无须犹豫的,它早已刻在了人们的思想里。嘴里一直倡导者民主、征集着民意,但这些是冠冕之词,你若相信那是没有政治觉悟,那是单纯,那是二。一个先带头举手,后面齐刷刷的是一片手的海洋,这是旗帜的引领作用。这时的人就是放到水中的盐,已被水融化,除了咸味,哪里还有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影子。人常常说自己是高等动物,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会思想,可坐在会议厅里的人无疑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懂得压抑、懂得伪装、懂得察言观色,这种本领是经过千锤百炼才铸就。
人们在一声命令下一哄而散。散与聚总是一对孪生兄弟,散后的再聚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容器,一个叫做科室的小容器。似乎严肃中有了随意,但仅仅在于坐姿的改变,舌头依然在鼻子与嘴巴之间探寻着距离,经脑过滤后还是以沉默的状态出现,习惯了被牵着鼻子走路就如同习惯了加班加点的疲惫一般。上传下达,严格执行,这是亘古不变的传统,讨论是在一双眼睛或一种意见的无形指挥下进行,随声附和恐怕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捷径。至于那些藏在心里的话,在贴心贴肺人面前才能发表,否则,四下里埋藏的耳朵会把你杀死。
每人写一份心得计划。写吧,这是形式盛行的时代,反正是放到柜子里妆点政绩,谁会去细看?自己是谁?自己的看法又是老几?网络提供了方便,下载、复制、粘贴已轻车熟路,肯定不会忘记改头换面。于是,不大一会儿,心得计划雪花般摆在领导桌上。装订、归档。上级检查时整齐有序应有尽有,表扬象雪花般砸向为官者,典型就这样产生了,兄弟单位纷纷效仿,榜样的力量产生了相应的效应。于是,形式颠覆着思想,形式统治着一切,真相被表面的光彩覆盖。
风刮过后一切风平浪静,流星划过后天空依旧黑暗。人们依旧一面工作,一面应付着象新生事物出现的速度般增加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每一项检查都会滋生出若干的会议,每一次会议又是漫长的煎熬,甚至搭上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乃至双休日,人们在家庭与工作的夹缝中麻木地生活着,艰难地行走着,用疲惫支撑着天空,在现实中迷失了自己,只能把呐喊深深地埋在心底。
十八大如一股春风驱赶着人们心里的寒流,会议删繁就简,计划分条列项。于是,会议的频率放慢,时间缩短,再不用拖泥带水,再不用披星戴月,惧怕会议、排斥会议的心也不再坚决。计划提纲携领,在电脑上搜索下载的功夫早已写就。
改变如此之快,这是旗帜效应。但愿这面旗向着人们心中的方向一直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