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旅乌随笔:(四) 走进乌克兰寻常人家

旅乌随笔:(四) 走进乌克兰寻常人家

2013-10-16 11:27 作者:白桦林 阅读量:28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旅乌随笔:(四)走进乌克兰寻常人家

白桦林

乌克兰寻常百姓的生活情况怎样?在我这个“老外”心中,仿佛是个谜,始终隔着一层朦胧的神秘面纱。在旅乌的日子里,我有幸两次掀开面纱走进普通人家的屋子,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生活。

热爱中国的塔尼娅一家

“什巴西巴,达什维达利亚!”当我们背起行装挥着手,嘴里重复着俄语:“谢谢、再见!”告别塔尼娅一家的时候,看见塔尼娅的老母亲,身子还伸出窗口久久目送着我们,心里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塔尼娅是我们的房东女主人,五十开外,在当地某饭店工作。我们旅游来雅尔塔,经人介绍,在她的家庭旅店住宿了几天。雅尔塔是著名的观光度假胜地,一到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而宾馆饭店住宿昂贵,少则一夜六七十,多则二三百美元,普通旅游者,只能望而却步,另寻廉价的家庭旅店。雅尔塔的住户人家,占了得天独厚的地利,均想方设法腾出房屋招揽客人增加收入,搞得好的、旺季二三个月下来,可抵家庭一年的费用开销。

塔尼娅的家地处市中心,离海滨也不过十分钟路程,所处位置好,交通也方便。她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家里只有已退休的丈夫弗拉基米尔以及年老的外婆(即塔尼娅的母亲),住房较宽敞。她的家庭旅店,也就是把空着的旧房稍加粉刷装修的二居室套房,带阳台、卫生间和厨房,能住三、五个客人。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塔尼娅已故的父亲,系苏联红军的中校军官,曾在中国旅顺及东北其他地方驻扎生活过好几年,对中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他的影响,塔尼娅一家人对中国都怀有美好感情。老外婆年轻时,曾来中国东北探望过她丈夫,她还珍藏着一幅当年带回国的绣有北京天坛的杭州丝织品,已快半个世纪了。

我们每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地游览参观,回到家庭旅店大多很晚了,想和房东聊聊不是困倦就是没时间。离开雅尔塔的前一天晚上,房东夫妇特来叙谈,他俩买来香槟酒、巧克力热情招待我们,还拿出老外公当年在我东北时拍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并送我们一本精美的雅尔塔风景画册,让我们感受到中乌人民友谊的温暖。

弗拉基米尔曾当地过方议员,身材魁梧、精明能干,如今退而不休,还在找活干。他自我介铰说,他是俄罗斯族人,而夫人是白俄罗斯族人,他家已经接待过好几批中国人,都留下了美好印象,真诚地欢迎我们今后来雅尔塔到他家作客。塔尔娅告诉我们,他们有一个儿子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受了伤,视力日渐下降,她很担忧。他们相信中医中药,不知在中国能否找到合适的医院治一治。我们答应回国后尽力打听,祝愿她儿子早日康复。

瓦夏的乡间别墅

瓦夏是我们认识的一位在基辅经营小餐饮店的华人的乌克兰朋友,家住远离基辅的切尔卡瑟州,他在那儿的乡下有一处乡间别墅。一个周末的日子,我们一行六、七位华人从基辅出发,驱车百余公里,相约去瓦夏的乡间别墅参观度假。

说起别墅,我原以为都是富人们的豪华小屋,其实不然。乌克兰地广人稀,农村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前苏联时期,政府为城镇几乎所有家庭在农村荒地上无偿划拨了土地,供这些家庭自己掏钱修建别墅。土地面积几乎一样,对别墅大小也有规定(各州政策稍有差别)。别墅四周,各家照例围起半人高的木栅栏或铁栅栏,园内植树养花,还种粮食蔬菜、养鸡养鸭。平时人们住在城镇里,到了周末假日才去乡间照料别墅园子里的庄稼,施肥锄地,和农民无异,纯粹的消闲度假,几乎没有。

别墅建筑有好有次,视各家经济能力大小而定,普通百姓的多为俄式乌式砖瓦房,一楼一底,并掘有地窖储物。乌克兰冬季漫长,风暴雪狂,木板别墅难御严寒,已不多见。

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后,政府不再无偿划拨土地。城里人要想建别墅,须得到批准,并缴纳大价钱才行。我在乌克兰旅游中,就看见许多漂亮别致的欧式别墅隐没于绿树丛中或耸立于景色优美的湖畔河岸,粉墙红瓦(或蓝瓦),引人注目,那多半为权势人物或新贵的别墅。

抵达目的地时,主人夫妇得到电话,已在园子里迎候我们。瓦夏看去已上了年岁,拄着一支拐杖,身体差,精神也不好。他当过兵,退伍后在州里工作,听说三年前不幸遭歹徒抢劫受了重伤,至今未愈,已没法工作。家中里里外外全靠老婆叶莲娜操持。夫妇俩都退休了,收入低,干脆离开城里,一年四季都住在乡下别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瓦夏的灰色别墅和附近邻居的差不多,但园子稍大些,听说是从前向邻居买的地,我估计总共有一亩七、八分。房前屋后,种有苹果、樱桃、核桃以及几棵不知名的果树。苹果树已采收,地上草丛里还掉落着烂苹果,地里种有卷心菜、茄子、西红柿、大辣椒、萝卜、南瓜、西瓜以及我说不出名字的乌克兰蔬菜,杂七杂八的没点空闲地,还有一片待收的马铃薯……

园子里有一口机井,也安装有自来水,栅栏边建有大鸡圈和一间简易的木头桑拿浴小屋(据说家家都如此)。女主人不时招呼我们,又不停地忙着农活家务,也够勤快辛苦。

乌克兰独立之初,政治动荡,经济滑坡,不少企业不景气,物价居高不下,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独立十来年后的今天,虽有很大起色,仍然危机重重。当时,政府拖欠民众的工资和退休金已达三十多亿美元,全国百分之二十几的人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约30美元/月均)。但是,即使失业“下岗”,只要不是懒汉,还有劳动力,也不至于饿死——前苏联留下的乡间别墅是城里人生命依托的最后根据地,只要根据地不失守,那里就可以长出土豆蔬菜,帮助主人度过难关。

我们一行人或在园子里烧烤聊天;或去附近的小河钓鱼游泳划船。那条小河清澈无比,风景如画。傍晚,大家和主人共进晚餐,女主人做了好几道乌式菜招待我们,饭后又煮咖啡端水果,热情备至。直到太阳落山,大家才动身返基辅。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旅乌随笔:(四) 走进乌克兰寻常人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