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
也许是从小看西游记的缘故,认为天河那是一种神话的象征。所以,我在向往和迷茫里慢慢冷却了自己的热情。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老,我也在时光里沉淀了自己的阅历,从新认识了通天河的由来和它那博爱、深厚、多情的底蕴。
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在历史的长河里苦苦寻觅,寻觅祖先们那神一样的尊贵与洒脱。因我对诗歌没有深的领悟,所以对黄河之水究竟来源天何方也就没有了源头性的结论。但这汹涌澎湃的通天河水我可是亲眼所见、激越于心。雪冰融水化乳,滋润了和静、焉耆、博湖等一方的百姓。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传说的“通天河”,传说唐僧取经的“晒经岛”就在和静县境内,充满了神秘气息。这通天河其实就是现象新疆的开都河,源头在海拔四千米的天上,潺潺溪流变得浩浩渺渺,波澜壮阔。源头云雾缭绕,特别是盛夏,云涯水暖,云水难辨,仿佛河水从天而降。开都河上游由小尤勒都斯盆地,经过巴音布鲁克,到大尤勒都斯盆地,水流平缓,河谷开阔,四周牧草丰茂,是天然的优良牧场。特别是在小尤勒都斯盆地平坦辽阔的草原上,开都河蜿蜒流淌,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壮丽景象。那模样,像一个大写的蒙古文字,有一种鬼斧神工的灵气。
春天,河两岸杨柳发新,草吐新绿,是踏青的好时节,夏天,两岸树林葱茏,绿水盈盈,水天一色,片片沙洲像镶嵌在碧波中的翡翠,沙洲上灌木芳草,密集丛生,飞鸟飘落,唧唧相鸣,妙趣横生。这里是夏日休闲纳闵的好去处。到了冬季,开都河河面成了天然“溜冰场”,活跃着一群群喜爱滑冰的男女老幼,冰面上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
开都河水曲折迂回,经乌兰恩根由西向东缓缓地流淌,滋润着中国第二大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同时也养育了姑师、月氏、匈奴、突厥、鲜卑、铁勒、柔然、回纥、瓦刺、准噶尔等古老民族和蒙古、哈萨克等现代民族。事实上,开都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重要区域。早在细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敦薨人在此游牧,从西汉到元朝时期,匈奴、突厥等许多古老民族都曾在开都河流域扎下过他们的牙帐,拉锯式地争来夺去。征服、驱逐与被征服、迁徙,像骏马一样,在四季的草原上奔腾跳跃、来回穿梭。明代,准噶尔部在此游牧,因河流弯曲悠缓的姿态,称它为开都河,沿袭至今。
公元一七七一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谱写了壮丽雄浑的爱国主义诗史。祖国母亲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将远方的游子揽入怀中——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落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游牧。
开都河两岸的草原是一块养育胸怀的地方。浮舟沧海,立马天山,驭马手与奔腾的骏马演绎着渥巴锡汗当年率部东归的勇猛,马头琴诉说着归途之路的艰辛历程。无缰的马群奔驰在无垠的草原上,牧人在马背上跳跃、翻腾,一次次将绳套抛向狂奔的头马,这种惊险和壮美的气势常常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今天,开都河流经的草原是一幅美得让人震撼的图画。河两岸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荡气回肠的一曲《蒙古人》在黄昏的草原上响起,马头琴如泣如诉的乐章,在奶茶的清香中渐渐融进夕阳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