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旅乌随笔:(五) 浮光掠影话基辅

旅乌随笔:(五) 浮光掠影话基辅

2013-10-18 16:39 作者:白桦林 阅读量:33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乌克兰是原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人口约五千万。原苏联时期,乌克兰工农业均较发达,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独立以来,虽然困难重重,但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是该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近三百万。它位于静静流淌的第聂伯河畔,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斯拉夫城市。它众多的名胜古迹,满目的苍翠和鲜花,一幢幢古朴和现代的欧式建筑,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古老和美丽。基辅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二战时,在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光照史册,彪炳千秋。

我来乌探亲旅游,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谨记录下一些见闻及肤浅的感受奉献给读者。

你们是日本人吗?

在基辅,在乌克兰其他城市旅游,常常碰到有人这样问我们:

“你们是日本人吗?”

“你们是韩国人吗?”

“不,我们是中国人。”

当我们平静地回答对方后,他们沉默了。不知是出乎意料还是在思索什么。欧洲人一般分不清东方人,正如我们难以分清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波兰人或匈牙利人的面孔一样,毫不奇怪。令人纳闷的是,从未碰上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的。

有一次,在克里米亚,我们参加当地旅行社组织的一日游,内容是参观十三世纪时的克里米亚汗国遗址、汗王宫以及诗人普希金曾歌咏的“泪泉”。一车人中,就我们几个黄皮肤黑眼睛东方人。同行的一位乌克兰男子友好地问:“你们是韩国人吗?”我们回答后,这位乌克兰人坦率地说,他以为中国人在这里都是做点小买卖,摆地摊之类的,没想到你们还有兴趣参加这涉及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文学方面的观光旅游。

在一些乌克兰人的眼里,中国大概仍旧一穷二白。他们不知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每年出国观光旅游、经商、探亲、留学的人数以千万计,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看来,加强相互间的了解沟通,还要走很长的路。

从“窗口”看乌克兰

人们常说,公交服务行业是城市的“窗口”。“窗口”可以折射和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多次乘坐乌克兰的公共汽车、电车以及基辅的地铁,对其印象颇佳。

车上,乘客们大多自觉地为老弱病残和妇女让座。人多拥挤时上车也井然有序;上车后多主动购票,逃票的我还没发现。二战老战士及退休的老人都可享受免票待遇。车里极少有人大声讲话。好几次,售票员还热心地为我们指路。

乌克兰的出租车普遍没安装计价器,有安装的也形同虚设。要打的,得同司机讨价还价,讲好才上车。当地人对此已习以为常,苦了的却是外地人和老外:因不熟悉路径和行情,常要多掏点腰包,不过遭黑心司机狠宰的也不多见。

基辅街头轿车多,据说百分之三四十的基辅家庭拥有私车,多为苏联时期购置的俄产“拉达”、“日古力”和“莫斯科人”等牌子的廉价轿车,通常较破旧。进口豪华轿车拥有者多为官员或新贵。基辅及乌克兰各地,私车也可以当出租车一样捎载人。行驶中的私车,你一挥手,愿停的便停下来,讲好价钱便可乘坐,很是方便。这在乌克兰并不违法违规,只算是顺路捎载,合情合理,主客两利,交警也从不干涉。我颇感新鲜,也搭乘过几次,司机都很友善,要价也不高。

最好的建筑是教堂

乌克兰各地教堂多,首都基辅尤甚。历史上,基辅曾是东斯拉夫各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东正教及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和修道院林立。基辅最著名的有索菲亚教堂、安德烈教堂、符拉基米尔教堂和洞窟修道院等。这些教堂建筑风格各异,有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座座高大雄伟。那一个个镀金的圆顶耸立在绿树丛和建筑群中,直指苍穹,耀眼夺目。教堂内部都装饰有豪华绚丽的圣像壁画,摆放着圣器圣物,烛烟缭绕,圣歌悠扬,让人感觉分外神圣肃穆。

驱车路过基辅周边的乡间村落,也常能看到小教堂,供教区内信徒活动。教会在乌克兰社会生活中影响甚大。乌克兰独立以来,尽管那时经济拮据,问题成堆,但各地修葺教堂的热情不减。教堂绝对是当地最好的建筑。

有洞悉中乌文化差异的人士说,观光名胜古迹,在中国要看庙宇,而在乌克兰则不能不看教堂,此话千真万确。

基辅的大教堂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大多设有陈列室甚至博物馆,陈列宗教文物古迹,供游人了解参观,也设有小商店,出售宗教书籍、小圣像、十字架项链以及一般旅游纪念品。

重视环保,讲究公德

乌克兰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森林覆盖率很高。流经基辅的乌克兰第一大河第聂伯河,即使夏天,看去也河水清清,泥沙含量少,很少泛滥成灾。

基辅森林覆盖率为40%以上,市内到处绿树成荫,据《旅游指南》里介绍,首都大大小小的城市花园有三百几十座。漫步基辅街头巷尾,道路干净整洁,花园里鲜花盛开,令人赏心悦目。地面除了落叶难见垃圾,更没见人随地吐痰。

基辅树多鸟也多,最多的是野鸽子、麻雀和燕子。我初来时还能见燕子成群结队在天空翻飞穿梭,秋凉以后就渐渐没了踪影,也许飞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了吧。而鸽子和麻雀,在房顶、草地、街头无处不见,四处觅食,人来也不惊,容易捕捉。但从没听说有谁逮鸽子来吃的。

不过,乌克兰人喜欢养狗遛狗,且市里无家可归的野狗不少,街头花园草坪,仍不时见到狗粪,成为老大难题,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负担。乌克兰人养狗,大多喜欢把狗的尾巴剪掉,成了“无尾狗”,不知是甚么习俗,我至今没弄明白。

在汽车、电车、商店和其它公共场合,人们大声喧哗吵吵嚷嚷的现象,几乎绝无仅有,唯恐影响他人,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公德修养还是颇高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乌克兰人的这些文明习惯,对我们同胞还是有所启迪的。革除陋习、保护环境、讲究公德,于人于已都有益。

(随笔暂告结束)

相关文章关键词

《旅乌随笔:(五) 浮光掠影话基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