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传统文化
——《思考中医》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汉字。《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真有那么神吗?真有那么玄吗?我一直疑惑,直到有一天,读了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才叹服仓颉的伟大,叹服汉字的神奇。该书虽是谈中医的著作,但在多处对汉字的构造进行了分析、解读,并能结合传统文化,谈古论今,深入浅出,透辟精当,发人深省。今撮其要者,以飨读者。
●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这个字写作“”,后来演化成了今天汉字偏旁中的“疒”,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会不舒服,不舒服当然就想靠着,就想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张床上,是一个象形文字。《集韵》说:“疒,疾也。”因此,形旁实际上已经代表疾病。既然病字的形旁已经代表了“病”,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是不是仅仅为了读音?其实,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
病的造字为什么要用“丙”呢?丙在十天干里属南方,属火、属心,这个南方,这个火,这个心有什么作用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对国家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谈完十二官的各自作用后总结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主明则下安,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整个十二官才会安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才会长寿。从《素问•灵兰秘典论》我们知道,这个心、这个南方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因此,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病之造字为什么一定选丙而不用甲或乙呢?道理就在这里。一个形符“疒”,一个声符“丙”,就把疾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来了。
丙的上述意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从这个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国文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古人讲一指禅,也讲一字禅。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有些时候只要你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
●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月”这个部首,《说文》把它归在“肉”部,“肉”当然是有形质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肝肾脾肺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它属于形而下这个范畴,属于一个形器结构。那么,心呢,就不同了,它没有这个,心的定位不在“肉”部,它是形而上的东西。这个定位我们也可以从五行联系中去认识,像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往下走的,因为它有一个重量,都受万有引力的作用,都属于器的范围。而火呢?惟独这个火,我们很难用形质去描述;惟独这个火,你放开后它是往上走的,难道它没有重量?难道它不受引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这就是道。
●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关系。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っ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后天八卦中属坤,五行属土,属长夏,五藏属脾。中医基础理论上讲,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长夏。味成熟于长夏,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
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个味字,它的形、声、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
●水对生命来说,其重要性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写?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对生命没有用处!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尚书·洪范》中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事物规律的。
●脉,由月+永构成,我们现在的简体就用这个脉。还有另一个是谬。月字在这里是形符,月就是月亮,《说文》释月为“太阴之精”,《史记•天官书》曰:“月者,阴精之宗”。而《淮南子•天文训》则云:“水气之精者为月。”也就是说,月为水气之精凝结而成。永的本意是长,把这个长放在历史里就是永恒。如果把它放在自然里,这个长与什么匹配呢?当然只有江河才能相配。所以,《说文》云:“永,长也,象水?理之长。”我们经常讲源远流长,在本义上就是指江河。你看长江从唐古拉山起源后,一直流到大海,横穿整个内陆东西。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长?所以,永的本义就是这样,它代表江河,代表江河的主流。而谬的意思呢?它也与水有关,表示江河的支流。一个主流,一个支流,两个都是讲水。所以,这个脉字必定是与水相关的。
脉的形符,我们还是从月讲。月属阴,阴的东西是黑暗的,不应该有亮光。但为什么月会有亮光呢?古人讲这是日使之明也。也就是说属阴的月本无明,而有了日,有了太阳它就会明。所以,月的光明主要与太阳相关。月好比一面镜子,一面太阳的镜子,一面阳气的镜子。因此,月相的变化情况,从天文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医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阳气的进退消长。所以,整个月的阴晴圆缺说明的就是这个阳气的变化。汉代的魏伯阳造有一本《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历代都受到极高的重视,享有“万古丹经王”之美称。这本书对月相的变化是用易卦来描述的,比如阴历十五,它所对应的就是乾卦:“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乾卦三爻皆阳,是纯阳卦,月满用乾来表示,正说明了月满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处在最大的释放状态。月象变化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以阴显阳,以阴现阳的过程。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水。水也是属阴,是一个静物。它只有往下走,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水也会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水这样一个静物为什么会涨起来?水本为静而阳使之动。古人讲月满观潮,就是说潮涨一般都在月圆的时候。月圆潮起,月亏潮落,这是什么原因呢?阳主动主升,惟有靠阳的鼓动作用才能使水升涨为潮。而恰恰月满的时候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因此,潮汐的涨落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变化,是阳加于阴方为潮。
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阳气的影响。那么,在人体呢?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的情况应该跟这个过程相似,而这个相似的东西就是血脉。血本静物,它为什么会在血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呢?当然,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很清楚,这是由于心脏的不停收缩造成的。如果给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我们为什么号脉?就是为了了解阴阳。《内经》云:“脉以候阴阳”。脉为什么可以候阴阳呢?就因为脉的形成、脉的变化具备了阴阳的要素。所以,我们号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阴阳有关,都是阴阳的变化导致的。而阴阳从哪里去了解呢?脉!既然脉能够这样好地反映阴阳,所以,中医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方法就是从脉入手。
●证的繁体应该写成酌,形符为言,声符为登;简体的证形符还是言,声符却是正。这两个有区别,但是又有很微妙的联系。
先看形符,形符的简写是讠,《说文》释云:“直言为言。”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这个叫言。有什么不直说,拐弯抹角的,这个不叫言。言经常跟语连起来用,或者叫言语,或者叫语言。那什么是语呢?《说文》曰:“论难为语”,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的东西就叫语。语和言的一个差别就是语加进了逻辑,有时候我们讲话并不考虑逻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要形成语呢?就要有一个逻辑加工的过程。你要问难,你要辩论,没有逻辑怎么行?因此,言和语还是有区别的。在《释名》里,言有另一个解释:“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把彼此的意思宣说出来,这就叫做言。言还有另外一个内涵更深的意义,就是汉代扬雄《法言》里所说的“言,心声也”。言语它所表述的是什么?什么是心声?心声就是心灵的声音,心灵的呼唤。心灵的这个声音、这个呼唤,可以通过言语来进行表述。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言的作用是使我们知道原来没法知道的东西,是使我们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东西。那些内在的、藏得很深的、不露痕迹的东西,经过它的作用就会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重要一点,就在这个言。
那么,这个声符呢?它也是有意义的。先看繁体的声符“登”,登的动作就是往高处走,《说文》的原意是登车这个动作。过去的车都很高,要踩着台阶才能登上去,所以,后来这个登就被引申为登高之义。那么,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扩展胸怀,是为了拓宽眼界,是为了掺望远方。本来看不到的地方,登高以后,就可以看到,就使我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能看见更深广、更久远的地方。这就是登。
简体的声符用“正”,也是动了很多脑筋的。正,《说文》释曰:“是也,从止,一以止。”正的这个造字,这个止一,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可以说,如果要把整个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浓缩成一个字,那么这个字我看非“正”莫属。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就是得一。故《老子•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老子•四十五章》云:“清静为天下正。”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个止一,这个抱一,这个得一,这个正,确实浓缩了道的精华。那么儒家呢?儒家的东西亦在一个止字上,亦在一个正字上。《大学》之首即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得”什么呢?当然是得道,当然得的是圣人心目中最高的那个境界。而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呢?这个起手的功夫就在这个止字上,就在这个正字上。这是儒家的一个崇高理想,而要实现这个理想,不止一行吗?大家看一看,儒家的东西是不是也归到这个正上来了?
撇开这个造字,《说文》将正释为“是”也是非常精辟的。“是”是针对是非曲直而言,它讲的是“是直”的一面,是真理的一面。除此之外,正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室之向明处曰正”(见《康熙辞典》)。古代的房子不像现在,窗户很大,采光非常好。古时候的建筑除了厅堂的光线较好,有一个大的天井作采光,其他的房间窗户很小,光线都比较暗。靠这个小窗,光线不可能照见整个房间,那么向明的这一面,也就是光线能很清楚地照见的这个角落就称为正。向明的这块地方,它的内涵,它所摆放的东西,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见到。而不向明的地方,没有“正”的地方,这些地方摆放的东西我们就看不清楚,就没法了解。
分析到这里,我们对于“证”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证是什么?言是什么呢?你内在的、藏得很深的那些东西,根本没办法知道的那些东西,通过言就可以全部知道。埋藏得再深,再隐蔽的秘密,通过一个言就昭然若揭。那么登呢?通过登这样一个行为,我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那些很深邃很广远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尽收眼底。而通过正的过程,可以使那些神秘的,捉摸不定的东西确定下来。更重要的,通过这个正,我们可以明辨是非曲直,可以通达真理。所以,三者合起来就是很内在、很深远、很复杂,很不容易把握、很难知晓的这些东西,通过证你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证的声符着重上述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而证的形符则是对上述操作所得结果的表述,证的作用就是这样。
●燥的意义呢?《说文》云:燥者,干也。燥就是干,所以,干燥往往连起来用。在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干”字的繁体,与易中的乾卦是一个字。乾(干)与乾(qián)是同体异音字。干为什么要与乾同体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乾卦在后天八卦里处在西北方位,一提西北,大家很可能就会自然地把它与干燥联系起来。可见干乾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借用的问题,还有深层的涵义。
●湿的形符为“氵”,说明湿与水有关联;湿的声符为显,显是什么呢?我们常常与显连用的一个字就是明,明显或者显明。是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获得明显或者显明?白天是太阳,夜晚是灯火。太阳也好,灯火也好,都是阳的象征,阳能使之显,阳能使之明。故显者阳也,阳者显也。
什么是湿?怎么形成湿?水加阳为湿,阳蒸水动以成氤氲者为湿。湿与水有关联,湿从哪里来?湿从水中来。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是水湿并称,但,湿与水又有区别,这个区别就在“显”上,就在阳上。湿虽从水中来,但它毕竟不是水,必须是阳气散发以成蒸动之势,以成氤氲之势,这个时候才成为湿。所以,阳气的散发蒸动是构成湿的一个条件。春夏秋冬四时里,春夏的时候多湿,秋冬的时候少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很显然就是因为在阳气散发蒸动的程度上有区别。春夏的阳气蒸蒸日上,所以连带出的这个湿就自然很多,而秋冬的阳气由发散转为聚合,聚合了就无以蒸腾。无以蒸腾,那构成湿的这个条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自然少湿。
有关湿的这样一个意义,还可以从易卦的方面看。《周易》的第五卦叫做需卦(),用文字来表述这个卦象就是水天需。上卦为水为坎,下卦为天为干。易系统本来有三个分支,我们常说的《周易》只是其中的一易,除此之外,还有连山、归藏二易。《周易》以乾天为起手,《连山》以艮山为起手,《归藏》以坤地为起手。在《归藏》易中,需卦叫作溽卦,溽是什么呢?溽者濡也,湿也。因此,需这一卦就是专门用来讨论“湿”的。什么叫湿呢?水在天上即为湿。水在空气中弥漫、氤氲即为湿。水何以在天?水何以弥漫空中?离开阳气的蒸腾是不成的。阳气不能蒸腾,阳气聚合、收敛了,水就无以在天,水就无以弥漫,这个时候水就只能润下,而不能“润”上为湿。
●晡,《玉篇》云:申时也。《淮南子·天文训》云:“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我们再从文字的角度看,晡之声符用“甫”,“甫”有吃义,故哺、脯等字皆用“甫”。那么,日+甫又是什么意思呢?日被吞吃掉了,很显然就是形容太阳落山的这个时段。另外,《说文》云:“甫,男子美称也。”日为阳为男,故日+甫,亦形容日之美者。而日将落时实为日之最美者,故日落时亦称晡时。
●脾之造字,有深意存焉。以脾的造字而言,左边的这部分与其他各藏(除心以外)都是共同的,都用月。讲“月”,我们应该想到月肉同旁。讨论“月”,大家始终应该记住它的两重性:讲肉不全,讲月也不全,月肉相合方全。这才叫天人合一。月是讲天,肉是讲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
脾的右边为“卑”,卑是什么呢?学过一些《易》的人可能会知道,《易•系辞》开首的一段话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卑是什么?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用在土。脾主生化,为后天之本。坤卦讲“万物资生”,你看苹果是土中长出的,龙眼、荔枝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人不是神仙,要食人间烟火,那就离不开这个土。所以,土主生化,是后天之本。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湿。血者水也,水土合德,正好揭示了脾土在这方面的功能。所以,一个造字已然将脾的定位和功能和盘托出。
脾主肉,脾属土,土能长养万物,变化万物,藏纳万物,土与万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又讲到脾不主时,可是四时却须臾离不了它,金木水火离不开土,四时的转变亦离不开土。人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哪一个没有肌肉?哪一个不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就连血管这样一个好像与肌肉不搭界的东西,也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组成。肺有这个偏旁,肝有这个偏旁,肠、脑、脉、胆都有这个偏旁。有这样一个偏旁,说明它们都有肉的成分,都离不开肉的构成。离不开肉,那当然就离不开土,离不开脾。所以,我们谈脾主肌肉,你应该把它放宽一点,你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何处不是肌肉?就连骨中也充满“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而人身中有形的部分绝大多数都冠以“月肉”旁,这样一种联系便奠定了脾与整个人身,与人身各部分的密切关联。
文字的构造不是随意的,它依据一个严格的“理”,而这个理又是从事中来。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事不二,这在中国的文字里体现得尤其充分。比如骨这个造字,大家都知道肉是很具柔性的东西,而骨则非常坚硬。我们现在在显微镜下才知道这个骨组织中充满了脂肪细胞,而古人却早已将这个“月肉”置于骨中了。古人凭什么知道的呢,古人凭什么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跟痛常常连用的词是什么呢?是心痛,是痛心,是痛苦。前两词很明显地指出了痛与心的关系。后一个词的涵义,实际也差不多。以苦为南方味,为心味也。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平常百姓的一些说法,对一些很平常的词语,我们不能轻视了。这里面往往含有很深的医理和哲理。
另外一个常常与痛连用的词是什么呢?是疼。为什么疼痛往往连用?为什么疼也叫痛,痛也叫疼呢?疼的声符用的是“冬”,冬气为寒。疼痛与寒有什么关联呢?《素问》里有一篇专门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这一篇里举了十多个疼痛的例子,所以,叫“举痛”。而这十多个例子中,除一例外,都是讲的寒气致痛。《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说明《素问》对痛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就是“有寒,故痛也”。由此可知,痛为什么以疼言,以疼言者,即言其寒也。
此外,痛的造字亦很值得研究。痛的声符是“甬”,“甬”是什么意思呢?甬者,道路也。现在在“疒”旁里面加一个“甬”,说明道路有问题了。道路有什么问题呢?道路是用来行走的,用来交通的。现在道路有问题,当然是不通了。不通了就痛。这与中医常讲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如出一辙。所以,痛这个字,以及疼痛这个词,实际上已完完全全地将痛的原因及机理告诉你了。只是有人不明白,还要去“身”外求法。
●左右是一对非常有趣的概念,从左右的文字结构中即可以感受。在左右的造字中,左用工,右用口,工口以外的这部分是一样的。工口的区别是什么呢?工者巧也。所以,凡是音乐、绘画、艺术、一切空间操作及与空间因素相关的形象,都离不开工。那么口呢?口者言也。所以,举凡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逻辑,都不离口。工口的这个区别,便将左右的差别很生动地体现出来。大家知道,人的左右与大脑的左右半球是一个完全的交叉关系。故左者实言脑之右,右者实言脑之左。所以,我们言左实际上是在讲右脑的情况,言右实际上是在讲左脑的情况。左右脑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区别就在工口里:左脑主口,右脑主工。
现代脑科学认为,左右脑的分工有很大的不同,左半球在语言、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脑在音乐、美术、几何空间和直觉辨认方面占绝对优势。左右脑的分工,是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弄清的问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心理学家斯佩里(R.W.Sperry),即由于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建立两半球功能分工的新概念、而荣获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而我们从左右的上述造字涵义看,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很清楚地认识了这个问题。
●“时”的造字,简体形符为日,声符为寸,繁体形符相同,声符为寺。日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太阳的意思。时字用日来作形符,说明时的产生与太阳的运行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寺呢?《说文》云:“廷也,有法度者也。”一个太阳一个法度,合起来即为时,时的这个造字,时的这个蕴义着实耐人寻味。我们将time拆开来看,是否也有这个蕴义呢?
时的简体,声符为寸,寸是古人用来度量的基本单位,日+寸为时,也就是说对太阳运动的度量就构成时,这个造字似乎更为简单明了。春夏秋冬怎么产生?它是由太阳的视运动产生的。由于太阳的运动,造成了这个日地关系的改变,四时的产生依赖于这个日地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这个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则必须借助于度量这个过程。所以,造字的左边用日,右边用寺,寺上为土,表地,而寺下为寸,表度量。大家仔细思忖,这个造字的内涵是不是完完全全地体现了时的产生以及时的确定过程?中国文字所具有的这个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比拟的。难道我们不为能够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文字而感到自豪吗?
文以载道,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载体,道的载体。我们就是透过这个文字去认识文明,去传承文明。我们正是通过这个文字将过去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结晶运载到现在,运送到将来。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一说“‘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又说“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不读《思考中医》,不解汉字的奥妙;读了《思考中医》,方悟其中的玄机。感谢《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神奇的汉字构造,同时感到周汝昌先生的话绝非虚言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