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给《考试・新语文》杂志写的两篇短文
◆儿在大学(14):
年初,光明日报社《考试·新语文》编辑部的刘静主编给我来电话说,他们的杂志要新开一个栏目,即邀请一些“高考过来人”写一篇高考复习的体会文章,回顾高三语文备考的经验,供高三学子们参考。刘编辑还特意要求我儿子写一篇文章。因为作为老乡,她知道我儿子刚刚进入大学,对高考深有体会。
我把写稿这事告诉了儿子,儿子满口答应了。第二天就把短文发给了我,我立刻转给了刘编辑。刘编辑说,文章很好,干脆要我在给她再写几篇,当然最好不是一个人的。于是我就要我的另外两一位学生,华南师大的邓铃妹和武汉大学李淑韵各自写了一篇。
这四篇文章两篇发表在2012年第4期的“四月,吹响冲锋的号角——冲刺阶段语文复习指南”栏目,两篇发表在第5期。儿子的两篇文章全录如下:
语文,要善于在勤奋积累中找到门路
邹相昀
谈到高考语文复习,我最想说的是:要勤奋积累,更要善于总结找门路。
勤奋,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上。语文这一科往往要厚积薄发:你努力一个月或懈怠一个月,可能成绩都变化不大,但到高考时,你会发现努力或懈怠的后果则截然不同。因此,平常不重视,欲到高考前夕才突击就晚了,正所谓“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如语音、成语等基础题和文言文中的基础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攻克基础题,除了平常的积累外,还必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经常热身。此外,对平常测试中常出错的地方要抄在错题本上,或各个击破,或集中攻克。
找门路,是指要积极总结规律方法。在为高考奋斗的人群中,勤奋者不少,而成功者不多,其原因正是许多人忽略了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就阅读而言,有时你觉得你读懂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时就要从参考答案中找出命题者设题的意图,然后顺着它的思路来找出答题套路。
作为语文试题中半壁江山的作文,自然不能掉以轻心。我的做法是读写结合,在多读多写的同时,最关键是在阅读中反复琢磨文章的写作思路,立意方向,句法结构等,从中找出作者的写作门道。这一招不仅为提高自己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十分有利,而且还为自己写好作文找到了套路。这样,一边做阅读题一边思考作文,就把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这两道大题一肩挑,自然就比一手单提,或两手提轻松得多了。
高考复习是一场赛跑,勤奋刻苦让你跑得更快,而善于归纳总结则让你找对方向。将两者有机结合,你就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本文写于2012年3月8日,发表于北京《考试·新语文》2012年第4期)
考前作文三板斧
邹相昀
如何进行高三作文备考,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因为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高三时,我将日记或阅读笔记进行梳理,以此为素材确定主题,找准切入点,进行作文训练。
其次,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这种正规的作文训练尤其要重视,作文时要进行有思考的写作,而非盲目套用文章架构,堆砌素材。要养成辩证思维地看问题的好习惯,学会从问题的反面出发进行思考。此外,还要逆向思维,放大与缩小思想,拆分与组合思想等。这些创新思维方式,可以拓展作文的写作思路,作文时不至于无从下笔,而是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好文章来。
最后,读写结合,让阅读为作文服务。在高三最后阶段,由于时间紧,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已力不从心。我只好在每次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从这些阅读美文中收集作文素材,提炼文章的内在价值,寻求文章的写作技法,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在阅读练习中找出作文门道,做到阅读与作文的双赢。例如,文言文的阅读材料往往是传记文学,其中不乏作文的典型素材,考场作文时可以就地取材,直接为我所用。实用类文体阅读文段也是很好论据材料。这样,也解决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写出好作文,一定要重视阅读,从阅读到写作,让思考的过程贯穿其中,你收获的可能不只是阅读和写作,而是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写于2012年4月7日,发表于北京《考试·新语文》2012年第5期)
我知道,作为刚刚进入大一的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谈高考,体会是很深刻的,同时对高三学子的参考价值也很有效果的。也许在高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儿子没有去总结高考备考的一些体会,这次给编辑部写稿子,正好就我成了这个总结提升的任务。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